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天坛的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1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天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坛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全园占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在中轴线上有三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建筑,全园遍植古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后来,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目录。好!下面我就带大家参观。
一、圜丘坛门内东南角
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圜丘坛景区,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个院落的南端,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院落中的陈设。请看西边,那里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各位也许要问:祭天挂什么灯笼呀?当然要挂啦!因为当年祭天的时间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点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皇帝来祭天,也真是够辛苦的,挂个灯笼照个亮,不过分吧?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须是“吉灯高照”。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竿有多高?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为什么不再加点凑够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错,请各位先猜猜看,待会儿我再告诉大家。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高有两米,直径两米六,够气派吧!但最不一般的还得说那灯笼中的蟠龙通霄宝蜡,长有一米三,直径三十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的专用宝蜡。
再看看东边的这个绿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炉,是在祭天大典结束后,焚烧祝板及祭品的地方。这是铁镣炉,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燃烧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真是一举多得呀!
现在,言归正传,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它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设计成圆形了。普通人看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设计者们是用数字“九”建成了这座神秘的祭天台,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们藏在何处。
(走近圜丘坛,在圜丘坛的近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这儿咱们不妨来个脚踏为实,请大家一边登上这一组台阶,一边数数这组台阶有多少级(自地面层到底间层,因为这里人少,面积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级(把客人带到底层平台的东侧)。往上还有两组台阶,每组也是九级,整个圜丘坛东、南、西、北各开一口,每个登坛口都有上、中、下三组台阶,每一组台阶都是九级,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12个“九”了。我们再找找看,脚下底层祭坛的坛面直径21丈,没有“九”,中层直径15丈,也没有“九”,顶层“九”丈,有一个“九”,如果把三层直径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还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夺天工!那么,别的地方还有“九”吗?有!请各位更上二层“九”,我们到最上层看一看。
(在圜丘坛顶端,东侧无人处)
各位,现在有没有感到“九”的气味儿更浓了?大家请看坛面中心,有块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被一层一层的扇形石板所环绕,这第一环是九块,第二环是二“九”一十八块,第三环是三九二十七块,直到最边上一环为九九八十一块。再看一看中层,它由十个九块开始至十八个九块,底层至十九个九块至二十七个九块,即三层坛面,每层铺九环石板,每环石块又都是九的倍数,自一倍至二十七倍,这样,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还记得吗?刚才我们看到的望灯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炉两侧台阶各九级,皇帝还嫌不够,祭天时还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见皇帝对九的崇敬,为什么?咱们下坛再说。
(天心石讲解)
各位请看,在祭天台中心有一块突起的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据说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此与“神”交流一番。那为什么又叫“亿兆景从石”呢?“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象影子一样随从,所以说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妙的声学现象,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象呢?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整,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是原音还是回声,所以有一呼百应的感觉。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时候,感到不仅有神助——声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这一呼百应的回声当成是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蹬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不过,别贪心,每人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现在我们推举一名德高望众的朋友为我们大家许个愿吧!
(九的揭密,在走下圜丘坛后的东北侧讲解)
各位朋友,现在是我们解开“九”的秘密的时候了,我问问大家,自然界最大的东西是什么?对了,是天;自然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什么?是“九”。根据阴阳学说,在天地间,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在方向上南为阳,北为阴,所以“九”与“天”都属阳,都是老大,所以古代用“九”象征天,于是用“九”来筑祭天台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祭祀完毕,皇帝回宫,那么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从?当然,也要回宫,不过它可不回人间的宫殿,而是人间的天宫,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前面的那座建筑---皇穹宇,好!我们现在便去天宫拜访一下皇天上帝。
二、皇穹宇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这里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它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除大典外,其余时间,众神便在这里休息,即人间的“天堂”.皇穹宇建于公元1530年,位于圜丘坛之北,整组建筑由一堵圆形的墙所环绕,院内有三座建筑,即存放皇天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诸神牌位的东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都是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回音壁。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处呢?其现象是这样的:如果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说话,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于是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各位可以试一试,我们五分钟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请各位看看第二个有趣的现象。请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块石头,如果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会听到一次回音;如果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二次回声;如果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故称此石为三音石。其实据声学专家测量,如果这里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只能听到三声。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现,噢!原来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里是回声产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个有趣的地方是从丹陛上往南数的第十八块石头,它被称为对话石,其奇特之处是:如果一人站在该石板上,另外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西北角及东北角,那这三个人轻声说话就象打电话一样清晰,这是因为他们三人所处的位置恰巧是一个边长为36米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尖上,故产生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小院里,可能还会有其它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也许您就是发现者,好!下面请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对话石的妙趣,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三、九龙柏
各位朋友,这里有棵古树,名叫九龙柏,因其树干形状象九条盘旋腾飞的龙而得名,这棵树在建天坛之前就已存在,有八九百年的树龄了,据说是专门在此侯驾的,又此书又称“九龙迎圣柏”。
四、丹陛桥
各位请看!在我们眼前豁然出现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它叫海墁大道,有叫丹陛桥。它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及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的作用,全长360米,宽约30米,分为三路,中间宽阔的路面为神道,就连皇帝也不能走,东侧的窄路为“御”道,供皇帝专用,西侧为“王”道,为随同皇帝祭祀来的文武大臣们而设。整个路面底部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最北端与最南端相差2米,而路面上部看起来很平坦,这种设计方法的妙处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为升天、祈福。可又没有真的让皇帝“步步升高”走斜坡而受累,于是采取了“上平下斜”的形式,既让皇帝舒服地走着平道,免去“登高”之苦,又不失其“登高”之实,真是令人叫绝!
说到这儿呀,大家可能会有点儿纳闷儿,这明明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你怎么会称之为桥呢?其实各位有所不知,在前面桥下有个“桥洞”,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为何开个“桥洞”,说出来您别害怕,这个桥洞人称“鬼门关”。事情是这样的,在丹陛桥的西侧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饲养动物的机构,称“牺牲所”,在丹陛桥的东侧又有一专门为祭祀而宰杀动物的机构,称“宰牲亭”。在祭祀前要把西侧牺牲所内所养的动物赶到东侧宰牲亭内宰杀,做成供品,可自西向东无路,又不能让那些祭祀用的牛呀、羊呀的走上丹陛桥,玷污了神路,故在桥下开一洞,让那些等侯被屠宰的动物们通过。只要动物通过桥洞就必死无疑,均被制成供品,从未有生还者。所以我们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叫它“鬼门关”,不为过吧!好!现在我再带大家去看看皇帝的“小金殿”。
(在具服台前)
各位!这里是具服台,在举行祭祀大典时,在此临时搭起帐篷,人称“小金殿”。那么,设这座小金殿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呀,皇帝在大典前,要在这里换衣服,脱去黄色的龙袍,换上蓝色的祭服,以示对皇天上帝的尊敬。此外,皇帝还要在此洗手,恭侯大典的开始。“小金殿”内设宝座、宝桌、香炉、炭盘等,典礼完成后便将“小金殿”拆除,就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具服台了。好!现在请各位随我来,我们去参观天坛内最精华的部分---祈年殿景区。
五、祈年殿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祈年殿景区,它是皇帝在孟春祈雨的地方。整个景区位于天坛的北端,由祈年殿及两厢的配殿组成院落。祈年殿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年的祈年殿是座长方形大殿,由于当时天地合祭,故这里不仅是祈谷的场所也是祭天的场所。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后实行天地分祭,在天坛的南端设圜丘坛,又在北郊设方泽坛,这里便成为祈谷坛了,而且还将原来的长方形大殿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圆形大殿。清朝光绪年间,祈年殿毁于雷击,后来重修。解放后,政府对其进行多次修缮,使得祈年殿焕发出比昔日更美的光彩,也成为北京旅游的象征。
各位请看,高耸的祈年殿端坐于三层汉白玉筑成的6米高的祈谷坛上,殿高32米,直径30米,三层圆形的殿顶上遍铺蓝色琉璃瓦,以蓝天为背景显得协调优美。原来三层殿顶所铺的琉璃瓦自上而下为蓝、黄、绿三种颜色,象征天、地及万物,后来为了突出敬天之意,统统换成了蓝色。祈年殿不仅外形优美,其内容结构更是令人拍手叫绝。整座大殿俗称无梁殿,完全靠28根擎天柱支撑,更无铁钉、水泥等建筑材料,全由木料卯合,使国内外参观者无不称奇。
祈年殿的东西配殿是存放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诸神位的地方,正殿是在祭祀典礼中恭放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不仅如此,里面的陈设还有很多,特别是支撑大殿的巨柱,个个都有说道,过一会儿,我们到祈谷坛上给大家仔细讲解,现在各位可以在这里留个影,这里是照祈年殿的最佳位置。
(在祈谷坛上)
各位!现在请大家看看祈年殿内的景观,殿内正中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东西两侧共设8个配位,是供奉清代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在典行祈谷大典时作为陪祭,每个神位前都设有供桌,陈设24种食品及牛犊、五谷杂粮等.大殿内有四根镏金大柱,叫龙井柱,俗称通天柱,象征一年之四季,中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层12根红漆柱与外层12根红漆柱相加为24,代表一年当中的24个节气,加中间4根为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大殿上方的8根被称为童子柱的短柱,共计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
怎么样?了不起吧!整座大殿不仅建筑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可见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是不是也都为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呢?
六、皇乾殿
各位朋友,这里是皇乾殿,是在祈谷大典完毕后恭放皇天上帝及祖先牌位的地方,又被称为祈谷坛寝宫。
好啦,中轴线上的建筑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最后我们去参观一下“七星石”。
七、七星石
各位朋友,这里是我们要参观的最后一处景观——七星石,关于它的传说可真不少,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据传说,永乐皇帝在迁都北京时想找个地方建天坛,可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正在发愁。有一天梦中,忽然见天上天门顿开,北斗七星落在紫禁城之东南。按阴阳学说南为阳,天也为阳,正是建天坛之理想场所,故降旨修天坛于此。其实呀!这七星石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经人工雕凿后放在这里的,有心的朋友可能要问,不对呀!我数来数去怎么是八块而不是七块呀!您没有数错,那为什么七星石却变成八块了呢?原来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德,又在七星石的东北方向另放了一块小一点的石头。为何放在东北角呢?因为满清是在我国的东北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民族。
好啦!各位朋友,天坛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及协助,在讲解中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2
游客们:
你们好!我是今天为你们服务的导游,我叫王又立,大家可以叫我王导。今天我要陪伴大家共同游览西藏的布达拉宫,下面由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建于公元7世纪,建造了999间房屋,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有13层,高115米。它下面是玛布日山,传说是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而建的。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到公元17世纪,五世dalai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地方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园1645年。以后历代dalai又相继扩建,才成就了布达拉宫今天这样的规模。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应该大体明白布达拉宫了吧!现在是上午9时整,两小时候到布达拉宫旅馆见,请不要违反游园规定,同时希望你们能在旅途中发现更多的奥秘。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
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天坛是明朝的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的圣坛。
来到圜(huan)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您要留心数一数,每层的坛面都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的所有的台阶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这些难道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因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站在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成为北京之游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大家好,我姓杨。今天是我带领大家,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群的中轴线向南行驶,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灵门,从东面依次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注意到棂星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小门进入。其他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右侧的最小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洗脸,换衣服的地方,叫具服台。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进行斋戒,而到冬至的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皇帝在斋宫进行斋戒。
今天的旅途到此结束,感谢你的支持与参与!再见!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4
游客们大家好!今天由我为您们做导游,很高兴为你服务。今天游览的地方是北京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是清代乾隆皇帝15年所建,有皇家林园博物馆之称,请看颐和园的大门:古香古色,十分吸引游客。请看前面那座大殿,绕过它就可以看见有名的长廊。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条长长的漂亮的就是长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油漆刷的多么均匀、平整,给人一种整洁大方的感觉,您能找到一点缺点吗?这条长廊分成273间。每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您看这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这每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
您们看左边的昆明湖,它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我们现在坐上游船、画舫到湖面上去游赏我们的船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记。它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请看湖中心的那个小岛,那里的树十分茂密,您们看那座有十七个桥洞的桥,它叫十七孔桥,走过它就可以上小岛上玩。您仔细看看桥上的石柱,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几百只小狮子每一只都是绝无仅有的
游客们,您们今天玩得开心吗?希望您们有机会再来首都北京游玩,祝您你在下个景点玩的开心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如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有其他问题,请向我询问,我会再进行讲解。谢谢大家!
游客们,大家好!现在我们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我想有的朋友已经猜到了,我们的下一个景点就是美丽的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光彩夺目。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
同时,它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天坛另一美妙之处,是奇妙的回声。站在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哦!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游客们,现在请大家参观一小时,然后到门厅集合。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6
大家好,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导!
现在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坛,所以我先给大家将一些注意事项:“礼貌、卫生、秩序、眼看手勿动、禁止乱涂乱画”这五点,记得哦!乘客们,旅游景点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种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以上就是天坛的故事,时间不早了,现在,大家自由参观拍照吧!——转眼间,我们的北京天坛一日游又结束了,大家有秩序的坐车回家吧!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的极阳数。所以工匠们变用这个数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8
从正门进入,广阔的绿色草坪、高大的古柏就展现在面前。由长廊向东走,就看见祈年殿。在书册图片影视上早已熟悉的面貌,如今越来越近地映入眼球,一个真实的立体蓝琉璃瓦攒尖顶、三重檐圆形建筑,座落在三层石台基上,左有配殿,四周有围墙。
抬头仰视这古代仅存的明堂式圆坛,38米多高宝顶鎏金直上蓝天。乾隆十六年在原祈谷坛上重建,以后多次修缮扩建。自幼生长于农村,半生务农,对这个孟春祈谷建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抚摸着它的墙体转了三圈。28根金丝楠木柱环转排列稳固支撑。中间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象征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中外加起来24根象征24节气。这种设计就寓意着天时气候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将它固化崇拜祭祀祈求,便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千多年前就从民间开始的祭祀天地敬神祈祷活动,自然与以农立国的国家政权产生联系,逐渐演变成属于“天子”的专权,定为国家“大典”,规模超过宗庙祭祀。由于农事生产的基础和根本是土地,就将天坛设计为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又在北方建了地坛,东西建日月坛。天坛内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
我们踏着这过去皇帝才能走的丹陛桥一直向南走,脚下感到绵软舒适。到回音壁外,在茶水滩上买了一瓶绿茶,边饮边与女掌柜了解一些天坛故事。她说圆形围墙里是“天库”。我们进去先喊一声“你好”,也没多大的回音。也许那反射声波的墙体老了或添加的建筑影响了圆周的精确度。转身上台阶,是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木拱结构皇穹宇、造型严谨精致庄重,蓝瓦金顶。环转16根顶有溜金斗拱的金柱支撑。殿内青绿基调的金龙天花藻井,中心大金团龙图案美观大气,不愧为古代杰作。主殿两侧东西配房都是歇山顶,蓝琉璃瓦面,伸出台阶,饰旋子彩画。东殿供大明(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西殿供夜明(月)神、云雨风雷诸神位。这种设置,囊括宇宙自然是皇帝“天子”驾御欲的体现,也包涵敬畏之意。,老百姓则如《击壤歌》中唱的“帝力何有于我哉。”不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上下都希望的`,上可顺利征收赋税粮草,下则略有温饱。这就是天坛重农耕供有关诸神的原因。此时仿佛听到神乐署祭祀礼乐,呼应着我的土地自然情结,引我们向南到圜丘。
每年冬至在这个台上举行“祀天大典”,民间称“祭天台”。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石阶,各层面石各石栏数量,都以“九”和“九”的倍数组成,寓“九重天”至高无上之意。这里加上祈年殿,是天坛的完整版意义。我绕三层坛转一圈,最后在“天心石”站定拍照。北望重楼阁门,遥思遐想,有几人真正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9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导游XX,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坛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一层坛面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都会发现,坛上所有的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的极阳数。所以工匠们变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的“崇高”之意。
谢谢你们来北京天坛,欢迎下次再来啦!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10
圜丘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有具服台、圜丘坛、皇穹宇。圜丘坛外壝墙东面是南神厨和南宰牲亭。
话说明嘉靖年间改革礼制,实行天地分祭,在天地坛的南侧增建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这才有了这组建筑。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又对这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圜丘坛建筑群,基本上是乾隆年间留下的风貌。
圜丘坛周围有4座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这四个门的名字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元”为元始本原,“亨”为无不亨通,“利”为和谐有利,“贞”为正固持久。这四个字赞美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之为“天之四德”。
进入昭亨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具服台。天坛有两座具服台,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冬至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临时搭起幄次,就是帐篷,供皇帝在此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祭祀完毕再回到这里更衣,起驾回宫。皇帝在祭天时穿的是天青色礼服,祭日时穿的是大红色礼服,祭月时穿的是月白色礼服,其他祭祀均着明黄色礼服。
在往前走是内外两道壝墙,壝墙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矮墙。两道壝墙均用天青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天。内壝墙为圆形,外壝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内外壝墙的四正位各有三座石门,共有24座,称“棂星门”。内外壝墙南面的两道棂星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中间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的最小,是陪祀人员走的。
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向有望燎位、燔柴炉、瘗坎各1个,铁燎炉8只,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铁燎炉2只,内外壝墙之间西南有望灯杆。
燔柴炉用绿琉璃砖砌成,东、西、南三面有台阶9级。典礼开始时,先将一只刮净的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告成,皇天上帝的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运到炉内焚化,皇帝也要在燔柴炉西侧望燎位上恭立目视,称“望燎”。
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直径约1米,深约0.3米。瘗坎用于瘗埋牛尾、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瘗坎旁自西南向东北排列着8个铁燎炉,撤馔后,从配位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在这8个铁燎炉内焚烧。从4个从位撤下的祭品分别送到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的4个铁燎炉内焚烧。
望灯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仅有1座,明崇祯年间增至3座,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拆掉两座,现仅存一座。望灯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挂直径1.3米、高2.15米的大灯笼,灯笼内立5只点燃的蜡烛。望灯既是祭天大典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进了内壝墙的棂星门,眼前呈现的就是圜丘坛。圜丘坛3层,通高5.7米,东南西北四出陛,每层九级。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围以汉白玉护栏。第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一九),第二层台面直径十五丈(三五),第三层台面直径二十一丈(三七),三层台面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相加为二十五,以应天数。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九五”之尊”。
圜丘坛上层台面中心的圆石叫“天心石”,围绕天心石共环铺九圈扇形石板,第一圈为9块,第二圈为9的倍数18块,以此类推,直到第九圈81块。第二层也是九圈扇形石,从第十圈到第十八圈。第三层从第十九圈到第二十七圈,每圈扇形石的数量均是9的倍数。九为极阳之数,强调了天的崇高、神圣。
过了圜丘坛,我们就来到了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泰神殿”,后改称“皇穹宇”。“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是是圜丘坛的天库,用于平日供奉祭天大典所用的神版。
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院落正中北侧是圆形皇穹宇大殿,大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殿。皇穹宇大殿为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殿基为青白石砌筑的圆形须弥座,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板。东、南、西三面出陛,南面丹陛上雕刻“二龙戏珠”浮雕。大殿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环数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八”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8个方向。皇穹宇殿内正中的圆形石台上供奉有“皇天上帝”的神版。东西两侧四个方形石台上分别供奉着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版。院中东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神版;西配殿供有夜明、风雨云雷神版。
另外,皇穹宇最著名的是三音石、对话石、回音壁,三种声学现象。在皇穹宇大殿外正南有一条通道,从北向南数第3块石板,人站在上面击掌,可以清晰地听到三声回声,故名“三音石”。从北向南数第18块石板,人站在这里向东或西说话,即便是普通音量,在东西配殿后面的人也能听得非常清楚,故名“对话石”。皇穹宇的围墙是用山东临清的澄浆砖磨砖对缝砌筑的,非常平滑,能够使声音良好地传播。一个人站在东配殿后边面向北,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后边面向北,两人之间相距约60米,但两人仍能清晰地听到对方说话,所以,人们称皇穹宇的围墙为“回音壁”。
在皇穹宇的东南,有神厨和宰牲亭。神厨是制作祭品的场所,宰牲亭是宰杀牺牲的场所。为了和祈谷坛长廊东侧的神厨和宰牲亭作区别,这里的神厨和宰牲亭称作南神厨、南宰牲亭。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祭天大典。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前往天坛祭天。皇帝祭天前要在天坛的斋宫斋戒三天,清雍正年间改为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冬至前一天再到天坛的斋宫斋戒。届时,皇帝在太和殿阅视祝版后,在大驾卤簿的护送下,出午门、正阳门、过天桥、从圜丘坛门进入天坛,至昭亨门外御路西侧降辇。皇帝由官员引路进昭亨门左门,内外壝墙南北棂星门左门、进入皇穹宇上香,再到神厨和神库阅视祭品,最后到圜丘坛阅视祀位和各种陈设,之后去斋宫斋戒。称为“视神礼”。
次日,皇帝从斋宫起驾,到圜丘坛具服台幄次内,更换祭天礼服,盥洗完毕,稍事休息。日出前七刻,约凌晨4点15分,祭天大典开始。
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有正位、配位、次位、从位七组幄次。正位幄次在天心石稍北,圆形,摆放皇天上帝的牌位。配位幄次排列在正位幄次的东西两侧,方形,摆放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牌位。东侧配位坐东朝西,自北向南依次是努尔哈赤、福临、胤禛、颙琰。西侧配位坐西朝东,自北向南依次是皇太极、玄烨、弘历、旻宁。从位幄次共有四组位于圜丘坛中层东西两侧,均为长方形。东侧从位幄次两组,坐东朝西,分别是大明幄次及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幄次。西侧从位幄次两组,坐西朝东,分别是夜明幄次及风雨云雷幄次。祝版案位于天心石处,案上供祝版。皇帝的拜位在圜丘坛中层台面正南阶前。
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也称九举。与之相配的中和韶乐、乐舞也相应为九个乐章。
1.燔柴迎帝神。
2.奠玉帛。皇帝向皇天上帝神位进献苍璧和制帛。
3.进俎。皇帝将热羹浇在神位前的牲牢上。
4.初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一次献酒。同时,司祝官读祝文。
5.亚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二次献酒。
6.终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三次献酒。
7.撤馔。
8.送帝神。
9.望燎。皇帝到燔柴炉西侧望燎位行望燎礼,恭视供品焚烧。礼成,在具服台更衣后回宫。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1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天坛。我叫“汤采璇”,你们可以叫我“汤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玩得愉快!
朋友们,现在到的地方就是北京天坛。大家往上看,有三个想似UFO的天坛。这么大,真是气魄雄伟!
天坛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坦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朝乾殿、祈年门等。
“各位游客,今天的行程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有时间再来细细游赏。”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12
大家好!
我叫任xx,是您这次天坛之行的导游。此刻我们的车正在去天坛的路上,我简单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祭祀天地之神,祈求丰收的地方。它以其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宏伟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好了,我们已经到达天坛公园了。请跟我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祈祷大厅。寺庙高33米,直径24.2米,是北京过去最高的建筑之一。1751年,重建了新年祈祷厅,并更换了蓝瓦金屋顶。1887年8月24日,雷雨来袭,祈年殿不幸被击中烧毁。因为山毛榉柱是檀香,香味飘几里!
接下来,我们来到天坛南半部的圆丘坛。它建于1530年,面朝南,被红色的宫墙环绕。子墙内有一扇大门,每扇大门上都镌刻着满汉全席的大门。在中央的地方,是礼拜平台(也叫礼拜平台),也就是穹顶平台。
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自从进入天坛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尤其是在南北轴线和建筑附近,古柏参天,树冠相连,使得祭坛非常庄严。
好了,我的介绍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由参观这里。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13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每登上一层,都要有9层台阶,台面上的石板中间的叫做天心石,外围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块,依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而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围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而中层的围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根据阴阳五行来说,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到此,祈谷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层的圆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层石台阶中,分别装饰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从下之上内容分别是: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各层排水孔的图案和浮雕的内容也是对应的。东西两旁的配殿个有九间,原来是安放从祀牌位的地方,不过在嘉靖年间,把它们挪到了先农坛,所以现在这里也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圆形三重檐攒尖屋顶向上层层收缩,都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顶部是鎏金宝顶,抬头仰视,便是龙凤藻井,中心是龙凤成祥的图案。而巨大的三层殿顶就是靠殿内的28根落地柱支撑的,中间的四柱名叫龙井柱,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龙井柱外围的12个红漆金柱所分割出来的12个开间,则分别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份;外面两环的24个开间分别代表了一年的24个节气;同时,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个星宿。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到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向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今天的天坛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篇14
大家好,我是这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x导!
现在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坛,所以我先给大家将一些注意事项:“礼貌、卫生、秩序、眼看手勿动、禁止乱涂乱画”这五点,记得哦!
乘客们,旅游景点已到,请大家有秩序的.下车!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的正门,这里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门。现在,就让我一一地为大家介绍吧!天坛,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种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孤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以上就是天坛的故事,时间不早了,现在,大家自由参观拍照吧!–转眼间,我们的北京天坛一日游又结束了,大家有秩序的坐车回家吧!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相关文章:
北京导游词:天坛08-16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01-01
北京的天坛导游词06-22
北京天坛导游词12-30
北京天坛导游词02-04
北京天坛的导游词(15篇)02-26
北京天坛导游词(通用15篇)08-13
北京天坛导游词(汇编15篇)08-14
天坛的导游词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