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文网>报告>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

时间:2024-07-08 18:40:27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xx年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共涉及17个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力图以此调查摸清实际,为关心新农村建设的各方提供一份研究和决策依据。

  集体经济告急,近1/3已资不抵债

  总体上看,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多数村庄的集体经济收入微薄。有将近一半的村庄集体收入还不到5万元,而低于10万元的占到近60%。另外,收入高于50万元的村占22.6%,高于100万元的村占到16%。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平均值为190.8万元,剔除少量超过1亿元收入的特殊样本后,平均水平为9.2万元。

  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集体经济实力差距明显。西部、中部各有91.4%、75.9%的村庄收入在10万元以下,而东部有近60%村庄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其中有33%的村庄超过了100万元,而在西部和中部只有3.9%和1.2%的村庄能达到这一水平。

  剩余劳动力所剩无几

  此次调查涉及XX年212.73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从就业结构看,每个村平均拥有劳动力1081人,务农的占52.1%,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的占21.06%,外出打工的占26.51%。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农村劳动力已转入非农产业。表7可见,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出的比例都比较高。东部地区的农村是劳动力的重要流入地。平均每个村吸收外来劳动力491人,外来劳动力与本村劳动力的比例接近1:3。

  农民外出打工出现新迹象

  长期以来,农民外出打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

  一是“候鸟式”流动,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往来;

  二是“兼业式”流动,即农村劳动力利用农闲时间季节性地外出打工。

  此次调查表明,农民外出打工出现了两个新的迹象:

  一是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已经占到较大比例。调查表明,以常年外出计算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平均为18.1%,其中东部23.55%,中部13.69%,西部13.6%。这表明转入非农产业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已经有接近40%的属于常年在外从事非农业;

  二是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占到一定比例。

  (1)从调查结果看,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平均为5.29%,东部4.71%,中部4.99%,西部6.61%。

  (2)与劳动力转移率的地区性差异截然相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举家外出率最低,而西部举家外出率最高,常年外出的劳动力中已经有1/3实现了举家外出。这次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就业兼业性减弱;由“候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转移稳定性增强;由城乡间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逐渐增多。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向外转移

  各村拥有的3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为299人,东部323人,中部260人,西部298人。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构成看,常年外出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全部村庄平均为154人,东部182人,中部120人,西部144人,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就地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平均为54.12%,比所有劳动力的转移率47.9%略高。

  在该项调查中,74.3%的村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次村级调查的对象是村干部,可以看出,大部分村庄的于部认为能够转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已经转出,他们大都对于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情况表示担忧。我们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的进一步考察发现,近1/3的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率都在80%以上。而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率在80%以上的地区,大部分(57.1%)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2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本调查旨在深入了解xx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后续政策制定与项目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xx地区5个典型村庄作为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访谈村民代表、村干部及技术人员共计40人。

  三、新农村建设主要成就

  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所有样本村实现了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和宽带网络覆盖,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生活和生产。

  2.居住环境明显优化: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部分村庄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性改观。

  3.产业兴旺带动增收:各村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发展了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农民收入多元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新建或升级了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四、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2.人才流失严重: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政府加大了投入,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4.环境保护压力大:随着产业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日益突出。

  五、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培养乡土人才: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创业。

  3.创新融资机制: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4.强化生态建设: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六、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与农民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相信xx地区的农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3

  调查时间:

  20xx年6月至20xx年8月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县xx村

  调查人员:

  李xx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xx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分析其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社会服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展与挑战,探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

  一、引言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xx村作为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其经验与成效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基本情况概述

  xx村位于xx县南部,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00余人。近年来,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主要成就

  1.经济结构调整:推广高效农业种植,如有机蔬菜、特色水果等,同时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2.基础设施改善: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现了自来水全村覆盖,并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3.社会服务升级:新建了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室,定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4.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人才短缺: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影响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2.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与升级仍需更多资金支持。

  3.产业发展单一: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虽有发展,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压力大。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合作办学、在线教育等方式提升村民技能,同时吸引外部人才回乡创业。

  2.多元化融资渠道,利用政府补助、社会资本、村民自筹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结论

  xx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在人才、资金、产业创新等方面持续努力,以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4

  今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xx镇机关干部集体下村作调研,为新年新农村建设摸好底,架好势。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8个自然村,总户数4005户,面积48.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32万人。距市中心31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北工中城南闲”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立镇、绿色富镇、文化名镇”的总体思路,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20xx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 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业6564万元,增长10.2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94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积极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5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人口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农业、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能力”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非农产业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著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村庄一般以聚居为主,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挨在一起,房子都是以前的那种形式,没有趋向于现代的小洋房、左邻右舍处得都很熟,很有感情,不像城市里面的住宅小区,大家彼此也不是很熟悉。有的住了好多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最有意思的是,村民们几乎家家都会开垦一小块菜地,种些时令蔬菜,等到成熟时互相赠送些,这样又加深了村民间的感情。

  二、贫困群体

  1、目前/就业生活的困难

  没有固定的住房,或是房子太旧,收入不稳定,只有靠政府补贴,才能保证生计问题。家里没有劳动力,老人年龄大,健康问题严重,孩子要念书,开支很大,而他们却没有特殊的生存技能,只能靠打工勉强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

  2、困难的成因

  家庭发生变故,或是因为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找不到好的工作,又加上没有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低收入的工作,又加上孩子多,学费啊等开支较大。或是家里劳动力不够。

  3、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

  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低保补贴

  三、调查后的感受:

  我们大概的问了一下,了解到由于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所以基本学历都相对较低,所以面临着残酷的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只有选择打工,经营店面这些最普通,最简单的工作。其实他们所做的都是处于下层的工作,收益较低,但当经济发生波动,金融危机发生时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所以我觉得应该对村民进行生产技能、文化素质的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这样在找工作时也会比较简单。同时对村办企业进行整改,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扩大其规模,这样就可以实现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工作的想法。

  对待贫困户,光靠那些补贴远远不够,那样只能解决他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要想永久性的帮助他们,就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技能,教会他们如何解决生计问题。

  看到老师上课给我们看的城市农村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数据对比,再听到村民的话,让我们想到现在国家存在的贫困问题还挺多的,贫富差距还是蛮大的。我们觉得国家应该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找到更多的方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从基层抓起,一步步改变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观念,就像华西村的发展是一样的,只有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意识跟着改变了,才更易于日后的生产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6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农村,村民们每年靠着几亩地过活,很是贫穷,而且一旦那年粮食欠收,则贫穷更甚。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早已是另一翻景象了。这次,我利用暑假对我家所在的村庄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个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看到新农村建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益处

  (一)经济发展:说到经济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以前的“水泥路”如今变成了宽敞的四车道柏油马路,村村通公路更是到达千家万户的家门口。前些年我们村农业生产是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从新农村建设开始之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向外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或打拼。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还有一部分的家庭选择继续在家务农,但是如今的农田作物有了较大的转变,由先前的.大豆玉米小麦到现在猕猴桃种植,无论从种植前的材料准备到中期的技术难题,政府都给了妥善的解决。农民可以不花一分钱种植,而且结果的时候还会有专门的回收部分,彻彻底底地解决了农民富不起来的难题。

  (二)物质生活: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里,我们家乡的村民们住的是土屋,砖房。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或蜡烛。村民外出(如:上街赶集)十之有九的人只能靠步行,约有8%的人借助于自行车,而只有很2%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百分之五的人看过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房屋大都成了二层小楼房,较差点的也是小平房。交通方面:村里通了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摩托车、摩等成了主要交通工具,一些富足的村民也能开上了小轿车。几乎所有人家都有电视机,DVD播放机、电冰箱等电气设备在农家也是常见的,还有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家家都有,人人必备。约有五分之一的村民家里有电脑,而且这个数字仍在增长。

  (三)能源问题:我们家乡以前做饭用大锅烧木材、糠、麦秸等,条件好的户烧煤。这样不仅不方便而且造成能源的浪费。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以及沼气池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那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减少了村民患病的风险。

  (四)思想、文化、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文化、教育也是重点。较之以前的封建保守思想,现在的农民思想都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村民们也更加有文化:村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也都有提高。至于教育,几乎所有的义务受教育者都能够上学,而且如今初小学有了新的五层教学楼正在施工中,孩子们都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文化,前景光明。新农村集体住房的附近一个大型的娱乐广场,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一起唱歌跳着舞,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村民们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从此看病难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医药费报销70%,这样减轻了村民很大的负担;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一些贫困农民的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村里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省外的品牌更少,这些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很多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而且一些不法商贩甚至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二是农业产品价格低廉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2.4元和2.3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仅4.3%和9.5%。一亩地一年的即便产1000斤小麦,也就卖1150元,然而去饭店吃个饭就要花去一二百元。三是自然灾害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优秀】相关文章: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01-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2-07

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08-01

大学生新农村调查报告11-12

新农村建设施工合同5篇12-13

(优秀)近视调查报告07-13

暑假调查报告优秀05-11

新农村年度总结12-16

雾霾的调查报告优秀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