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文网>作文>读后感>《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

时间:2022-09-04 13:21: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恶意》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恶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1

  这本书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的加贺根据现场的烟头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确定他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这是百度上的高度凝练概括,只有在真正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感受到其中的深沉与“黑暗”,会去思考,会去明白。恶意并非可能“根治”,但绝不能让它蔓延,危害到更多人,这绝非是你酿成大错的缘由啊!

  日本知名文学家北上次郎评论到“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实在扣人心弦。”相比之前我接触过的东野圭吾的书来说,的确如此。这次东野圭吾淡化了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了“犯罪动机”上,以前如此迷雾层层,但是这次却如此大不相同。这本书在三分之一左右,凶手就已经被抓住,并且凶手对自己做的事供认不讳,而引人注目的便是犯罪动机,凶手总是言辞闪烁、含糊不清。

  在此之后,犯罪动机也不断发生改变,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我们面前,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因为恨意,野野口修杀死一条生命,也是恨意,让他萌生出“活着就杀了他,死了就抹黑他”,这样的想法让人不寒而栗。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恶意就是这么没有道理,人性就是那么复杂。

  其实也真是一念之差罢了。恶意弥漫在人生之中,若是没有处理好,恶意会不断发酵,不得消解,可能它会是一次转变,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动力,让你继续向前,虽然沉重,但是有助,之后自己学会转化,转悲愤为力量就是如此。但是若是处理不当的话,它便可能成为一把利刃,扎在每个人的心上,不仅是对自己心上的一种折磨,而且更会不断成为你伤害到别人的借口与你无底线的失败罢了,最后带来的失败可能便会是终生的。

  人性是那么复杂,恶意都甚至可以让你堕入深渊。平时请积极一点吧!学会转化,不要让自己犯出大错。看完这本书,我便有了新的理解。

《恶意》读后感2

  我想先谈谈对读书这一件事说一说,基于我曾经本就不是一个天生爱好读书的人,在求学时期并没有看过多少书籍,小说也好,名著也好,感觉跟我一点儿也不沾边,看过的也寥寥无几,自然我的写作水平也差的飞起,所以我蛮敬佩爱看书的同学。

  第一是因为他们有耐心,我自认为我没有,我似乎都没有被内容困住的时刻,随时让我停止我都可以做的到,我就是这样的,但也会想,这是书的品质不足以吸引我呢,还是我自身没有受到过熏陶而意识浅薄,无法深入理解。我想这两种都有。第二,我也欣赏有才华的朋友,爱读书的人也是爱思考的人,内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似乎能理解很多东西,也能理解我,我感受到跟读书人交谈,能带我到另一片天地,那种感觉像时空转换一般,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像听了一首悠扬的轻音乐,不禁感概,这就是诗书气质?如果你还没有这种感受,也许说我夸大其词,我也只能笑而不语。

  我认为,读书不是看书,不是学习,是让心去享受,让心轻松,让心愉悦的一种体验。读书人也并不是高学历,而是一种求知欲,一种时光和文字在内心的沉淀,是一种气质,一种品行,饱满的诗书气自华。

  推理小说的结构,套路我也浑然不知,但故事的开头就是一桩命案,在警官的层层侦破下,最终真相大白,当然我也不想写故事的梗概,传声这种事情不值得书写,读完后的感受还是值得品味的。看完整部小说,不得不说,就像看了一场电影,虚构的人物,环境,情节一幕幕此刻在我的脑海里回放,这真是好神奇,没有画面的文字,就这样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空间,果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主谋:野野口修

  被害人:日高邦彦

  人的阴暗面,有时候真的是深不见底,哪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不曾递减。对一个人的恶意,真的就不是空穴来风,得挖,深挖,造成这种恶意的想法,也许是某个时刻,儿时,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等等都有可能。而野野口修的恶意的根源,也许就在儿时妈妈不经意的抱怨之中产生,随后在野野口修的内心里不断放大放大,最后变成恐怖的两幅面孔。在青少年时期,帮着恶霸欺凌同学,还成为恶霸犯罪的帮凶,留下了证据,因为害怕公之于众,选择将日高邦彦杀害,同时还有嫉妒他的才华等等,这是一场蓄意的谋杀,但野野口修却成功引导警官往他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他厉害的地方。也是野野口修内心的恶意,让日高邦彦在死后还被人污蔑和唾弃,我认为已经不能用坏字来形容他了——阴暗。

  不要随意的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也不要随意去给别人下定义,因为人是人,人性的复杂,人性的多变,也不是你所能看到的完全。

  是不是太过悲观,消极,这可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人的过于清醒是很少感到快乐的,就像罗翔老师,看到太多人间疾苦,也会为自我的渺小而无力,所以有一种冷静的悲观感。而我们并不需要事事了解和体验,能够理解已经很不错了。

  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表达的情感,作者用作品跟读者交流,读者用作品接收作者内心,这两者不是对等关系。

  所以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理解作者,理解世界,理解万事万物。

《恶意》读后感3

  《恶意》是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悲剧,他的作品多是悬疑又有一些不可抹灭的感情在里面。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离奇是在家中,警察调查之后发现所有的证据都是指向他的发小野野口修。

  生活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那些和我们本来很是亲密的人,背后会对我们做出什么恶意的事情,这正是人心叵测的现实体现吧。东野圭吾的故事总是能体现出人性丑恶的一面。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同一个学校毕业,日高活泼开朗,为人正直,野野口性格阴沉,自卑懦弱。小时候野野口总是被别人欺负不敢上学。日高总是保护他。到了中学,野野口被藤尾勒索虐待,日高挺身而出,因此日高被藤尾视为眼中钉,藤尾用胶带捆过他,泼过盐酸,关过体育馆,但是野野口却一次都没有出手相救。看到他整天挨打,野野口却成了藤尾的小弟。

  为了讨好藤尾,野野口主动交零花钱,欺负弱小孩子,见到日高,他也开始趾高气昂,昔日好友,为了他吃尽口头,他却以德报怨。

  多年后,长大的日高和野野口走向了不同的命运。日高成为了鼎鼎大名的作家,野野口是一名普通中学老师,也算是步入正轨。但是野野口也有写作梦,他希望日高能将自己介绍给作家的圈子里,他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来拜访日高,他们恢复了友谊,日高还介绍了出版社让他在儿童文学界立足。有合适的机会日高都会推荐他。帮助他实现写作梦想,但是野野口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没有感激日高,反而抱怨日高低估自己。

  日高写了一本书以藤尾为原型,遭到藤尾家人的状告,日高拿出证据证明藤尾的暴力,在法庭上获胜。日高并未暴露野野口当日的行为,野野口非但没有感激还想着怎么灭口。日高到死都没有发现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就是自己多年帮助过的人。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只懂索取不懂感恩的人,一旦有这些人存在避而远之,不要有瓜葛。这种人都会以嫉妒之心埋下丑恶的'种子,生根发芽。

  其实早在日高成为作家时,野野口就开始嫉妒了,学生时代,野野口国文成绩名列前茅,写作水平很高,大家都觉得他会成为作家,但是他的作品总是石沉大海,成年之后依旧埋头写作,可是还是没有进展。而国文成绩不突出的日高凭兴趣写了一部小说就获得新人奖,而后一发不可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事业上红火又结婚娶了美貌妻子,都让野野口觉得差距越来越大,日高慢慢发展越来越好,住别墅,移居海外,野野口每日糊口度日,蜗居小单间,得了癌症,他把左右的过错怪罪到了日高身上。他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的无能。于是野野口失去了良知。

  野野口蓄谋了两年,伪造各种证据,等待着日高出国前一天将其杀害。

  人们都是气人有笑人无,即使是亲戚,要好的朋友,也都只是会希望你过得好,但是不要你过得比他们好,所以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自己知道好就可以,低调的过活。因为一旦你高调就会招惹一些是非之人,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会想办法阻挠你而不是想办法提升自己。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生活,尽量远离是非之人。因为不知道他们会在背后搞些什么动静出来,避而远之最好。

《恶意》读后感4

  今天安利下东野圭吾的《恶意》。《恶意》和《白夜行》这两本书有不同的地方但又互相联系,《恶意》这本书主要以怨恨贯穿全文,让你感受人性的底线无比忧伤令人窒息。而《白夜行》这本书则是以爱情的极度来贯穿了全文,让人感受到压迫感让人痛不欲生。《恶意》这本书是把复杂的人性很深刻精准的刻画。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了。

  这本书就是在朋友实现了自己一只想要的梦想就起了杀心,再加上患上了癌症让这个本该发狂的人更加的疯狂,他会在自己死之前先杀掉自己的朋友,并且让他接受所有人的骂,这还不算杀死朋友后更加的恨。这本书在人性底线的刻画上简直就是直击心灵。

  下面就是本书的经典语录:

  1、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2、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还好办。

  3、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4、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通常内容生硬又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吧。

  5、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6、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7、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缺乏谋生能力的事实。

  8、谁都会有秘密,而且应该有权不让它公开,就算是已故的人也一样。

  9、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

  10、犯罪的潜在因素往往是女人,这句话耳熟能详。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没读过《恶意》这部小说时不理解,读过之后,感触颇深。

  向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拨开才会发现其实里面是空的,就像是恶意一样,看到了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空的,看完后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究竟要有多恨才会想着全部占为己有呢。

《恶意》读后感5

  前几天在琳琅满目的书店不知所措的时候,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朋友极力好评和推荐的东野圭吾的书籍。当我看到这两本书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肯定停不下来了,仅仅花了一上午时间就看完了《恶意》,给了我莫大的震撼,也让我知道了谁是东野圭吾。

  我以为作者是要述说的是一个复仇故事,却没想到他刻画的是一个丑恶的灵魂,恶到让人绝望。

  01、第一印象可能会成为你的潜意识,在你的脑海中不断作祟。在看书之前,朋友好几次跟我说我绝对猜不到结局,所以刚看书的时候就会去抠每一个字眼来寻找线索,希望能在看到真相之前就把事实推测出来,从而可以在下次跟朋友谈论时肆意地嘲讽他。尽管我大胆地去猜测了各种各样的结局,但是在真正看到结尾的那一刻,只能说,失望越大,惊喜越多。

  现在仔细回味起来,我在一开始就直接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思维误区。一个直白叙述的“杀猫事件”,虽然是野野口修个人的记录,但依然让我在脑海中直接给日高邦彦打上了一个坏人的标签。而且跟简简单单一句“日高邦彦是一个心机颇深的人”的直接描述不一致,通过一件把邻居的猫毒死的事件来刻画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来说,猫多么地可爱和无辜,人多么地可恨,我们多么地正义啊!

  也正是这样,不管我做出什么样的推断,一直都建立在被害者本身就是一个坏人。当这个支点崩塌的时候,也就是我把“恶意”这两个字深深地记在脑海中的时候。

  02、往往是有了动机才杀人,他却用杀人来营造动机,或者说,杀人只是动机中的动机。

  剧情一次又一次地反转,虽然杀人手法并不惊艳,但是那一步一步的引导却是更能激起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渴望。而且跟其他的凶手不一样的是,野野口修那一步步的手段不是用来杀人,也不是用来掩饰自己,而是故意引导别人发现自己,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想让世人知道的。真的应了那句话: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没了最好的朋友,不会是凶手,我们相信他。

  他是逼不得已杀人,虽然是凶手,我们可怜他。

  他一直想杀好朋友,真是个坏人,我们厌恶他。

  我不是专业的文学家,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作品,但能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和情感的,应该怎么样都不会差吧。

  03、无边的恶意,犹如深渊,深不见底。

  你以前对我好,我却跟着别人欺负你,你不计前嫌地帮助我,我却要杀了你,而且我不仅要杀了你,更要你被人厌恶。因为自卑,我要杀了你;因为嫉妒,我要杀了你。即使你把我当好朋友,你是我的恩人,但依旧无法消除我心中对你的恨。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果真如此。

  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将人心中的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野野口修那份扭曲的恶意让我们感到绝望,但日高邦彦的温柔和加贺的坚持却又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心安。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或深或浅的恶意,但只要我们不去凝望深渊,我们便不会被它吞噬,它也就不会生根发芽。

《恶意》读后感6

  恨一个人,究竟能够到达什么地步呢?杀了他,夺去他的生命,在我这样一个人看来,这种剥夺生命权的行为无疑将是最大的抒发恨意的方式。但是读过《恶意》才发现,杀掉一个人并不是终极的方式,还存在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亲手杀了他,并毁掉他生前所建立的成就、声誉、社会关系等等,这样的方式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愕然!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股恨意的来由。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你们二人的过去,然而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你怨恨日高,他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是啊,世人称赞以德报怨,鄙夷以怨报德。你对别人的好有时并不能换得对方的良知,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仇恨,多么畸形的心态!

  文章中讲到野野口修小时候上学的经历,这唤起了我一些童年记忆。校园暴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我记得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拉帮结派的风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无一幸免,均被牵涉其中,必须要站队,三五成群的划分势力,要称兄道弟,否则就会被欺负。这些派系欺负同学,索要财物,骚扰女同学,打架斗殴,搞恶作剧,校园霸凌。在这其中,自然是有像藤尾那样的头目,也当然有像野野口修这样一开始被欺负后转而加入帮派欺负别人的“狗腿子”,当然也少不了像日高经常挨欺负却从不服输的“硬骨头”,所以硬骨头往往也逃不掉一直被针对的命运。班级里大家只是看着这一切,谁也不敢主动去告状,生怕变成了下一个被针对的对象。我不记得的是老师是否得知班里校园暴力的存在,是否曾尝试制止这种局面的延续,我清楚的一点是老师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此一段回忆,自我四年级转学即告结束。

  校园暴力会给一个人造成多么久远的影响,从野野口修自卑、内敛、记恨、残忍、谨慎的性格不难看出,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让他变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可恨的人。

  再回到《恶意》这本书,东野圭吾的风格一向是反转再反转,我觉得《恶意》较之《白夜行》更甚。小说是由每个人的独白手记组成的,并不像简单的记叙风格,能够让你很快的将前后连接起来,从而让你更加专注的分析,进入到线索中,而这正很巧妙的将读者引入陷阱。“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从我一开始相信野野口修的不在场证据,到无法接受加贺莫名奇妙的怀疑野野口,再到我坚信野野口虽然是凶手,但是他是受尽了日高的压迫一时冲动杀人,可以说我一直再未野野口辩护。没错,相反的是我对日高从一开始“杀猫”到“影子作家”成见越来越深,一步一步我是被野野口修牵着走的。直到文章最后,加贺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精心设计的假象,我才恍然大悟。呜呼哀哉,我真乃凡夫俗子,拜服!野野口修正是计划好了被逮捕,从而将假象公诸于世。

  最后,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恶意》读后感7

  读完《恶意》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而野野口修这边呢,当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老师,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许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即使后来日高邦彦帮他引荐,让他从事儿童文学方面的写作,但这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恨,凭什么你要住高档小区,我就要住小房子;凭什么你可以结两次婚,我却到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凭什么你是著名的作家,万人敬仰,我却籍籍无名;凭什么……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就像法国的那部《死亡祭典》的电影一样,保姆索菲自己是一个文盲,可是她却极力掩饰自己的这个缺陷,后来雇主的女儿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提出想为她提供帮助,但她却以雇主女儿未婚先孕借此要挟她,后来和有着强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杀害了雇主全家。

  人性是我们永远猜不透的谜,这世间有很多的事让我们都唏嘘不已,可是它就真实的存在着。

  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像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里面说的那样,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读后感.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所以啊,内心要充满期待与爱,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也许有时候会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有时候会不甘,然后陷入一种病态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堕落,抱怨不公,心怀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别人的生活,可是讽刺的是却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

  因此,你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像东野圭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放学后》写道:“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某种依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依靠任何人,那么,该依靠什么呢?

  我想,只有自己努力过的事实。”所以不必艳羡他人,自己亦是风景,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不断向前,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恶意》读后感8

  这两天连续看了东野圭吾的作品,很有感悟。

  就好比第一本书《恶意》,介绍里面说是类似《白夜行》的双生作品。

  《白夜行》是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而万劫不复。

  看到这个就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了,就是因为恨致人于死地,到底是多少的怨恨呢。

  《白夜行》看的时候也是激动万分的,看完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长篇感慨,朋友说你怎么能那么激动呢。

  是呀,一篇小说,看的自己情绪激动,比起自己的故事,看别人的故事反而让自己更有感受。

  虽然很激动但自己对于小说也是有点不满意的,感觉女主太完美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很难找到太完美的人或着事,虽然是小说,但总不免会与现实生活对照。

  太完美的主角,让我仿佛置身在小说中,反而没有了真实感,让人觉得这种事只有在书里或者影视中才会有的吧,确实我是在看小说。

  有点扯远了,现在来说说《恶意》,这本书是手记体,还特意去查了下什么是手记体。

  在开篇就被书给吸引了,第一人称是凶嫌的角度,可把我激动的,想着:绝了,这个写作方法。或许跟凶嫌刚好是小说家的关系,小说是凶嫌用第一人称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事情的经过结果。

  我喜欢《恶意》的写作方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剧情。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很多人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就代表事件的结束。

  其实不然,这本小说在知道了凶手之后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去找到凶手不愿坦诚的另一面。

  凶手作案总是有动机的,也就是这个动机造就了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这个动机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人性一面。

  或许是可怜的,或许是不可见光的,总是有很深层次的东西让他做了这个选择。

  整个剧情当然跌宕起伏,在细节中寻找原因,在无用功中寻找有关的证据。

  摘了几个文章中的语录:

  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的,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还好办。

  这种人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还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对象是谁,他根本不在乎。

  比起《白夜行》,这是我另一本东野圭吾的作品一口气看完的,虽然没有《白夜行》的反响大,可是本人更喜欢《恶意》。

  坏人总是坏的,到最后都是在想着法子去祸害别人。

  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许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性的恶意是一个无底痛,有时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施加给别人的恶意,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里不平衡引发的恶意行为。

  人世间的阴暗面在我们面前深不见底。

  文章不是说让我们知道这世界的黑暗,而是让我们知道人性最大的阴暗可以到哪种程度。

  站在光明下根本不知道阴暗里的种种,在倡导人都应该为别人考虑事情,然而阴暗面的存在是无可厚非。

  有些人把想法藏在心里,有些人把想法付诸行动。

  没有绝对的不可为,只有你的想法左右你的行为。

  看完《恶意》,我觉得,虽然两者是平衡的,不能说只要积极的一面,不要消极阴暗的一面。这是没办法做到的,而是应该把自己的阴暗面尽量光明化。

  毕竟比起积极,人更容易滋生消极情绪。

  有的时候我会想,明知道消极的一面不好,为什么还会存在。

  或许存在都是有必要的,一个一味的善意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正常运行。

  但恶意啊,毕竟是不可取的!

《恶意》读后感9

  《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并称为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索性趁着周末,把最后一本杰作《恶意》也一并看了。阅读一部好的作品,总会让我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在网上书店上对这本书的推销就是,看完《恶意》后,你才算真正认识了东野圭吾。诚然如此!当初的《解忧杂货店》给人心灵上的治愈,我已记不清书中的细节,唯独记得那书曾经带给我心灵上的温暖。纵使像《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又或者是《祈祷落幕时》,我眼中的东野圭吾,都是那个冷静、逻辑严谨但不失温情的一个人,即使是杀人案件,书中也总会透露出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让人感动落泪。但看完《恶意》后会发现,原来东野圭吾也有阿加莎《无人生还》里带给我的那种冷冽到甚至残酷的气质。

  东野圭吾说:从某个时期起,推理小说界开始重视动机。作家纷纷开始绞尽脑汁想出令人意外的动机,这种情形至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一旦发生命案,一定存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动机吗?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想出了《恶意》。

  这段话是我买书之前看到的,所以在开始拜读之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不外乎关于杀人动机。我爱看推理小说,虽然看得不多,但也有些自己个人的见解。有些推理小说之所以精彩,在于其缜密的、天衣无缝的作案手法,如《无人生还》、《嫌疑人X的献身》;有的则在于其令人惊讶、震惊的结局和意想不到的凶手,犹如《罗杰疑案》。但有的小说,在开篇你便知道了杀人凶手,但仍有无限的魅力在引导着你停不下来地继续看下去,东野圭吾的小说尤爱如此。

  《恶意》在小说开篇第一章便给读者清晰地揭露了杀人凶手,第二章、第三章便告诉了你杀人手法。第四章开始,小说里的刑警加贺开始着力思考动机,这也慢慢开始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在看到小说一半的时候,所有谜底均已揭晓,且各个证据均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脑袋中的那首无声的带有紧张氛围的音乐戛然而止。心里说不出的失望。“原来只是这样”,“亏得还是四大杰作,为什么我觉得只是平平无奇”。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占满了我的整个身体。

  然而,就在带着不抱任何希望,觉得这小说还有什么好继续写下去的念头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在看到加贺说的那句“那么野野口修撰写事件手记,应该还有另一个目的”时,我的心咯噔一下,被震撼到了,从之前的颓废一下变为了现在抑制不住的激动。

  原来不仅如此!果然不止如此!

  在接下来一半的篇幅里,我是心里边暗自拍手叫好边看完的这本书。虽然越往后看越猜到八九不离十(不像有些小说要等到结局才让人恍然大悟),但内心却是越看越佩服东野圭吾这个推理鬼才的构思。

  小说封面的这只猫,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双重点睛之笔,整篇小说的精髓所在。这只猫,不仅仅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是小说里事件手记的点睛之笔。

  这本小说用极大的篇幅来讲述加贺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杀人凶手的杀人动机,然后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推翻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前提,进一步揭示更深一层的杀人动机。但直到最后你会发现,杀人,又何需动机。

  东野大叔,膜拜之极!

  仅此来纪念自己看完一本杰作后的第一心情。

《恶意》读后感10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

  ——东野圭吾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来自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读完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而野野口修这边呢,当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老师,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许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即使后来日高邦彦帮他引荐,让他从事儿童文学方面的写作,但这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恨,凭什么你要住高档小区,我就要住小房子;凭什么你可以结两次婚,我却到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凭什么你是著名的作家,万人敬仰,我却籍籍无名;凭什么……

  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诽谤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这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嫉妒、仇恨心理,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所以啊,内心要充满期待与爱,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也许有时候会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有时候会不甘,然后陷入一种病态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堕落,抱怨不公,心怀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别人的生活,可讽刺的是这却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因此,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最后写给你

  这个世上,或许有理由去作恶,去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去骗自己,而最终带来的只会是溃于蚁穴的悲剧。所以不必艳羡他人,自己亦是风景,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不断向前,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恶意》读后感11

  东野圭吾的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风格是我很喜欢的那种。

  精炼、简洁,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经常抱着他的书一天都放不下来。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句书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为恨万劫不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成名巅峰作品,被誉为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节,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与人心得描写,写出了唐泽雪惠和桐原亮司的复杂的“共生”的关系,反而对这一切的根源——凶杀案本身的推理过程并无太大关系。

  比起《白夜行》,《恶意》是名副其实的推理小说,但是与一般推理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是谁,进行推理的不是凶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动机与过程。

  或许是开头日高杀死了那只猫的缘故,确实,给人以日高是个坏人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更坚定了野野口的无辜和日高的狡诈。不得不说,杀猫的情节确实布置的极为到位。一个简单的谎言,成了本作的点睛之笔,让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顺理成章。在我们读到事情真相后,不禁心中感叹东野圭吾对人性的解读和他那强有力的逻辑。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如构架,时间轴,情节都比《恶意》要更加吸引人,时间轴看似错乱的把各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精彩至极。我认为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忧杂货店》,甚至比《白夜行》还要好得多。但是,毕竟《解忧杂货店》是本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与《恶意》这种推理小说相比无法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这里提到《解忧杂货店》的原因是因为《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为数不多的没有阴暗色彩的小说,这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恶意》,是本从头至尾都在写人性阴暗面的小说。与《解忧杂货店》是两个极端。

  《恶意》中的那种恶意,在结尾处你也会被深深震撼,这本书不是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个人物视角来叙述整件事情的前应后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内心独白。不同的叙事方式也让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恶意不是来自语言的不堪、行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发的致命一击。即刻释放的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的心结。这远比任何语言、行动上的交错来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为作家十分成功后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认为这不是他行凶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时候经历校园暴力,胆小、自卑,日高与他一起受欺负。那时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对抗校霸的好伙伴,但自从野野口被迫参与施暴,内心便堕落了下去。长大后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来帮助自己,就好像觉得自己的道德与人格两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贬低。而小时候野野口妈妈对日高的不屑于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后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家庭,对年幼的野野口日后行凶的影响一定是极为巨大的。

  一个人一辈子估计会有一两个憎恨的人,这是正常的,毕竟人有爱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情感。让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这种没有由来的无端的憎恨,谁没有过呢。

【《恶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精选06-29

《论语》读后感09-03

《飘》读后感08-20

青鸟读后感08-19

《遇见》读后感08-18

《边城》读后感08-16

《女巫》读后感08-11

《童年》读后感08-09

简爱读后感08-05

白杨读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