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城三月》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城三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小城三月》读后感1
三月,应该是阳光灿烂,充满了温暖的春意的阳光。但温暖中同样会有冷冷的声音,将充满了人性张力的故事呈现。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正是这样做的。
萧红是个很个性的作家。她的作品往往有种很深邃的感触,这种感触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在整部小说里,她的文笔是极其细致的,这种细致不同于繁琐,而是在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人物和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勾勒出最终的结局。
作为一个女性,萧红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无奈。这种无奈在小说中是用翠姨这个人物的遭遇来表现的。在小说的开始,萧红就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翠姨的身份(血缘关系)。关系虽然 复杂,可是让读者了解到翠姨和这个家族的联系是多么的脆弱。如果按照现代的观念,翠姨甚至可以认为和这个家庭是毫无关系的,更不用说听凭家庭里的尊长的摆布了。可是,她却不得不处在自己的 辈分,循着长幼的秩序,并且听凭家长的摆布决定自己的婚嫁。这个对比虽然随着小说的情节推进到相当程度才体现出力量,可是这个对比让翠姨这个人物带上了相当浓重的悲剧性。翠姨是个相当软弱 的人物,哪怕是对自己的事情也要斟酌再三才能决定。在绒线鞋这件事情上,这种软弱没主见的性格充分暴露了出来。喜欢,但是不敢承认,一旦得不到又陷人深深的痛苦。这同样也是她对待“哥哥” 的态度。畸态的爱情出现在这样一个软弱的人身上,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又是那样的合理。在内心的层面“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倾诉”,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没有人关心她的情感处在一个什么 状态,于是她只能在内心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夹缝里寻求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她被设定的婚姻的不断地临近把她从自己内心的层面中驱逐出来,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这时候的现实对她的内心情感而言 是残酷的。但是,她太软弱,没有任何反抗的手段,或者说她根本是缺乏反抗的自觉,缺乏反抗的意识。虽然在她的内心对封建家庭长幼观念进行了那样深切的否定,至少在情感上她是不自觉地对其进 行否定的,可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她却连要否定什么的想法都没有,她到最后否定掉的只是自己而已。翠姨在整部小说里都一直在展示她的矛盾,所以她陷在了一个悲剧里。这样的矛盾只有用她这样一个 人物来表现才能最明确地指向萧红设定的女性主义主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小说特别的表现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虽然在表面上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但是其实内心的波澜剧烈。从“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要参加解放的尝试”到“假若
《小城三月》读后感2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从未有过一种心境,像满怀渴望大胆追求那般撩人心脾;从未有过一种风景,像少女怀梦笑靥盛开那般美丽动人;从未有过一种爱情,像郁结在心相思成疾那般伤感悲恸。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着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萧红的刻画很细腻,虽从“我”的角度侧面述说翠姨,但翠姨仿佛生活在了我们身边,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为之感慨复叹唏嘘不已。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我见识过许许多多让人感慨的爱情,如崔莺莺誓死不屈的爱情,杜十娘破釜沉舟的爱情,林黛玉悲伤辛酸的爱情,子君冲破世俗的爱情,简爱坚强勇敢的爱情,等等。可翠姨的爱情又是区别于这些多种多样的爱情的。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返回,我为翠姨的死和整个世界的懦弱而悲伤。可是过后当我重新回忆,我发现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翠姨的微笑,悠久而甜美的微笑。
她已经挣脱了现实的樊篱,摆脱了躯体的困扰,她的灵魂永生,她可以在精神上延续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三月的花开了,三月的花又谢了。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随风消逝而去,却又开遍了整个星空。
我想这便是永恒。
没有禁锢,没有纷扰,像樱花盛开般烂漫;没有痛苦,没有哀伤,像挠拨金鼓般高亢。
只是生命,维以不永伤。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三月的花开了;在这样一座小城中,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悲情下的妖娆之花开了。
《小城三月》读后感3
素来有人说,东北作家群是中国文化圈较为薄弱的一环。所幸,还有萧红这样的人物。文字在激荡,文字在徜徉,她用手中的笔与纸告诉你我:“这是我要的自由,这是我的黄金时代。”
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我感觉梦回故乡,每一寸土地都那样明朗熟悉。又或许因为同一家乡的缘故?她的文字读来都那样亲切自然。默默地读,静静地想,绿皮火车似乎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遥远的黑龙江畔。杨花三月,冰城故里,我回头,翠绿的原野上,翠姨似乎在对我笑......
春天为何不早早地来?又为何不肯再多驻留呢?我在想,翠姨在想,大概所有人都这样想。“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也只是大概罢了。无疑,翠姨的美是含蓄内敛的,她的爱也是同样如此的。哪怕是小小的一双绒绳鞋,她总不是很快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早已经喜欢了。但是她看上去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关于翠姨,这是怎样一个扭捏哀伤的故事啊。她是没有读书的,所以她总是有许多事务向在学堂里念书的我请教。她是最最古典的东方美人,大家闺秀,一举一动俱有美感,一行一走皆有风情。她窈窕,沉静,可她又勇敢,她为了那双绒绳鞋找遍了全城,可真真到了家里的亲人代为定下了婚事时,她却又是不敢挣脱桎梏的了。
她似乎是喜欢上了我的堂哥,可又爱的无比矜持,不敢大声表白,不敢暗自关怀。情窦初开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原是订了婚的。纵使对堂哥哥有情又有意,可一切又皆是无法的了。翠姨后来勇敢地要求读书,可,读过了书,她却是日益憔悴的了。或许是,她从书中读到了些什么罢?有可能如人所言,翠姨是念了书才开始害病的。翠姨死在了书里,死在了知识里,死在了自己的怀里。或许吧。
翠姨一面憧憬爱情,一面充满犹豫。一面在乎与堂哥之间的名分,可又一面拉住他的手。她是读了书,可又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她似乎是有些摆不开。
明明,家里人讲:“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可翠姨就是走不出她自己内心的圈子,她最终也不敢与命运正面抗争。她逝去了,在杨花漫飞,榆钱飘满的日子里,与遗憾相伴,最终没等来自己的春天。
翠姨,那样的翠姨,大概萧红落笔时,也并非只想写翠姨吧,那样一个晦暗无光的年代里,会不会有千千万万个翠姨存在呢?当新文化与旧思想相撞,迸射的灼灼火光必然让一众人眨不了眼,错不开神。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样的’’这不只是翠姨的悲哀,那大概是一整个时代的悲哀。动荡与太平共存,一切都容修待整。翠姨被定格在这里,等待下一个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月怎么写说说,关于三月的说说11-19
三月唯美句子11-22
三月你好的说说05-11
关于三月的唯美句子11-06
三月你好的唯美句子11-25
关于对三月春天的感言11-17
三月你好唯美句子02-21
三月你好说说02-25
描写三月的唯美句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