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录,记叙的都是她在家乡呼兰经验的往事。整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萧红的祖父和老胡家的小团聚媳妇。
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她有一个像乐园一样的后花园和疼爱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她无所顾忌地干着她想干的事情:追蜻蜓、采黄瓜、捉蚂蚱……而这样的自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来自她祖父的爱,她在后园里搞破坏,祖父从不责骂她。在祖父的院子里,她是自由愉快、无忧无虑的。我想,假如没有了祖父的关心,确定就不会有萧红的美妙童年。
书中,唯一让我感到一丝暖和的人就是外祖父,因为有他暖融融的爱才塑造了萧红自由、欢乐、华蜜的童年。而老胡家的.小团聚媳妇的命运那么是个悲剧了。老胡家用钱订下了小团聚媳妇后,就接了回来。萧红在她打水的时候遇见了团聚媳妇,她觉得小团聚媳妇“黑乎乎、笑呵呵,怪好的”。可是别人却说团聚媳妇不像个团聚媳妇。公婆打骂她、虐待她,最终让她生了一场大病。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聚媳妇走了。她是被谁害死的?她是被过去封建社会的旧观念害死的,它就像一个吃人的魔兽,残害着无辜的人的生命。
假如此时此刻还有许多人信服那种旧观念,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思议!看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20世纪20年头东北乡镇的一座小城生活的单调、刻板,体会到了小城里的人们的传统、愚笨、迷信。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溢了悲剧的色调,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以及麻木中的挣扎,反映出了中国北方人民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看着他们的生活,我不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呼兰河中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不知欢乐了多少倍。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学问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缔造美妙的生活,没有不同等,没有斗争……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华蜜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书香满满的图书室,一排排整齐的图书静静地躺在刻满花纹的木头书架上。在这个书的世界里,萧红的《呼兰河传》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它只是讲述了萧红悲惨一生中唯一快乐的童年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它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是那么动人,令萧红难以忘却,忘不了,还有她的祖父,那是一个家里唯一疼她的人,祖父就像一缕淡淡的阳光,轻轻拨开她人生中的阴影,拨开她心中天空中的蒙蒙烟雨,让太阳重新探出脑袋,重新笑傲天空。虽然这只是短暂的,但萧红她已经非常满足与开心。
当我用双手轻轻合上最后一页,禁不住再看一眼,只消这么一眼:“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蚂蚱、蝴蝶、蜻蜓,样样都有。”小时候的萧红竟如此天真、活泼,她把韭菜当做野草除掉,把狗尾草认作谷子,但好脾气的祖父并没有责怪她,而是认真给她解释。美丽的菜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还有到处捣乱的她,一切都是最美的景色,一切都融入了大自然深处中。
想到这儿,我眼前不禁了一幅美丽的景象,心中萌动着那种童年的不舍,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奶奶家:我骑在爷爷头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青色田野,时不时俯身从人家番茄地里摘一个樱桃番茄,大声唱着那些我也根本听不懂的歌谣,那是的我什么也不知道,奶奶一样样介绍给我听,可我根本不听,去帮人家做金色的稻草人了。我最喜欢冬天了,因为叔叔和爸爸会给我堆一个大雪人,我还会和小伙伴打雪仗。当然,我最喜欢那个浑浊的大鱼塘,看着一张大鱼网捞起那么多鱼鳞闪着银光的鱼,我都会数着那一个个胡蹦乱跳的.小精灵,觉得世界如此神奇,如此美妙。虽然那些溅在衣服上的泥水会弄脏衣服,会被奶奶责骂,但我都不在乎。
想到这儿,那个沉浸的学习考试中的我终于释放了出来,品味着童年如蜂蜜般的香甜,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在乡野中度过的时光是最快乐的时光。萧红,一位伟大的作家,她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呼兰河传》不禁让我看清了旧社会的真面目,还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我又一次拿起书,阅读萧红永恒的童年故事,直至最后,刹那间,我怦然心动……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茅盾评为叙事诗的代表,一串优美的乡土歌谣。
书的第一章,写了呼兰河严冬时的景象。赶车的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的人,在严寒、风雪中艰苦的生活、劳动着。他们作为下层社会的人,只能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碌着,但依旧对生活十分乐观,这点很令我佩服。然后又从人们对东二道街大泥坑事故的种种猜疑反映了小城居民的迷信。这种迷信在第二章中显露无疑。跳大神、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些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却有一大半是为死人准备的。为了死人在地下不愁吃穿,家人们都要花大价钱,把洋房、田地、衣裳甚至厨子、仆人、马匹都要烧了,衣裳也都是真正的棉衣布衣。有的穷人,看到那些东西,都想住到里头去。
写过了呼兰河的总体情况,作者萧红又开始回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首先作者写了与家中唯一一个疼她的人——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祖孙俩种菜、栽花、背诗,作者还曾经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之后,就是作者一个人玩的时候了。作者总能在家中的箱子里找到一些玩的,颜料、绣花鞋,以及祖母曾用过的一些首饰,都是作者的玩具。看到这一章,我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并开始珍惜自己现在的童年时光。
最后的三个章节里,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其中,我最佩服冯歪嘴子。他经历了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亲人丧失,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一致认为”冯歪嘴子不行了“的时候,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用自己不屈的灵魂,坚持着活了下去。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封闭就会落后。呼兰河就因为与外界隔绝,凡事都不相干联,而造成了自身的落后。同时,这本书还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陋习,引后人深思。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意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她是带着乡土的眷恋,带着生活的苦楚和强烈的爱憎去写《呼兰河传》的。她不是为了写回忆而写回忆,她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目的。她深刻体会着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她亲眼目睹者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她不注重华丽的词语,却力求创造深度的意境。
虽然他们语言极其简单,但包涵着深刻的意义;虽然他们的语言充满童趣,但还是掩饰不了童年的凄凉;虽然他们的语言诙谐幽默,但还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我们是新时代的花朵,我们的生活的多姿多彩,过的'有声有色,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加透彻出童年的寂寞。
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个寒假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呼兰河传》我觉得,《呼兰河传》这本书正如那些评论家所说,用一句话来说:这是本好书!
有的人的童年是快乐的,有的人的童年是惊险的,萧红的童年也是快乐的。
她生活在呼兰河,她的家乡带给她许多乐趣如:她的爷爷,那储藏室,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连吃一块豆腐都可以多吃掉两碗饭。还相传有个人破产了都还要吃一块豆腐。她还很喜欢与祖父在一起念诗,那时祖父说一句,就解释一句。萧红会问许多的问题。后来萧红对团圆媳妇很感兴趣,但知道她是一个小姑娘就没兴趣了,后来萧红想和她玩,但是团圆媳妇的家人不让。
《呼兰河传》讲的内容与现在无关,对未来也无关,只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罢了。她没放大美和丑,也没缩小美和丑。呼兰河里的人有时善良,有时邪恶,有时丑恶,有时纯真。它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让我们知道了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
《呼兰河传》它不光是一部好书,还是一本让人可以穿越时空去领略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的旅行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一本记载了很多事情的小说,但其中最让我感慨的‘盛举’却是从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中引申出来的跳大神。
跳大神虽然在当地被誉为‘盛举’,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跳大神是一种迷信,是一种禁锢了人类的思想的迷信。
越跳,就会让人越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有好处的。人们往往被这种迷信蒙蔽了双眼,生病时,宁肯去请毫无用处的大神,也仍不去相信那些真正对我们有好处的`‘药’。
跳大神是封建社会一种极端愚昧的活动,从小团圆媳妇的死来看,之所以会有跳大神,就是出于些许人们的不信任现实,因为人们不信任现实,才会让这种愚昧渗透每个人的灵魂。
跳大神是一种骗取钱财的作为,但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看透他的本质,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当时,连萧红这样有思想的人都忍不住回去瞻仰一次跳大神,那,其他人对跳大神的狂热程度我们就可想而知。
当时的人们,将跳大神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有时跳大神,就是为了让别人说三道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里热闹起来,这种孤陋的思想道是很配得上跳大神这项愚昧的活动。
当地跳大神跳多了,妇女们看到服装也都想起了大神的服装,男人们谈天说地也都想起了跳大神中的念念有词,可以这么说,跳大神已经完完全全封闭了当时呼兰河城里的人们的思想,让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认为也存在着‘跳大神’,我们时常会对周边的现实和自身的状况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以,那种潜伏在我们心里的某种物质,在这时,便打起了鼓,这种鼓,会让我们急躁、退却,甚至自暴自弃,会让我们在怀疑的心态作祟下,分不清好与坏,这就是我们内心存在着的"大神"。
当我们不愿意接受新东西或听取别人的意见时,那我们内心的‘大神’肯定又是在封闭我们的思想。"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接受新东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相当于是丰富了自己的见闻,增加了自己的知识。
总而言之,跳大神是一切愚昧的代名词,是悲剧的起点,通常也会是悲剧的终点。
呼兰河,一个跳出来的小城,而众多的悲剧,也都是因为愚昧而产生的‘跳出来的悲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童年时和祖父的趣事,本书语言并不华丽,但就是这平凡的文字,清晰细腻的描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事,这也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并不单一,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她拥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她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点灯笼,可以说是玩的不亦乐乎。其中,点灯笼时发生的事最让我难以忘怀。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这个满是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擦拭后,她飞快地把玩起来,直到玩坏了祖父的脸上也依旧看不出任何不悦。这需要多大的耐心,才能容得下一个如此淘气的孩子呢?为了自己的孩子,可能大部分的'家长都可以变得异常耐心,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辅导作业而暴跳如雷,真希望他们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改变。
萧红生活的村子也热闹非凡,村中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泥坑,它动不动就会让人、牲畜和马车陷进去。但也因此,村子热闹非凡,村里人一听到呼救,就会跑到坑边,该救人的救人,该拉车的拉车,该抬货的抬货,每天都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谈资,这样反反复复的,时常有新鲜事儿,也异常的热闹。这个坑,也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福利”,当有淹死的牲畜时,通常以半价卖出。设想,如果真把这个万恶的坑填平了,那村中里会不会也冷清下来了呢?到那时,再也不会有人求救,再也不会有人帮忙抬车,更不会再有半价的肉了。这让我不禁想到,世间万物都是中性的,是好是坏,都是人给它们贴上的标签,所以遇事不要苦恼,说不定它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本书看完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凡、朴素且凄惨。可如果细细的“品”一下,你或许会发现,这就是生活的倒影,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现在想来,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不可缺少的,哪怕是一个陌生的路人,哪怕是一个路边的修车师傅,哪怕是发生的一点小小口角,也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背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不就是由这样一个个路人、一点点口角、一次次聊天、一本本作业、一回回玩耍构成的吗?每一天,不就是这样度过的吗?
从《呼兰河传》中我知道了生活的“原材料”和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华的地方是东西和南北走向交汇的十字街,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略显荒凉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昂的评判,我们只是随她用六七岁孩子的眼光看着这世界。
“我”最爱的地方是后园。后园里有果实,有杂草,玉米如果愿意,能长到天那么高。一颗樱桃树,一颗李子树,虽然不开花,不结果,却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总是挂着慈爱的笑容,带“我”去地里掰苞米吃。下午在后园里除草,任“我”给他戴了满头鲜花,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飘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却也看到周围的悲欢离合。“我”看到扎花店的伙计把给死人烧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却终日待在昏暗的店里,活得没有人样;“我”看到卖粉丝的人住在风雨飘摇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顶上长起的蘑菇,一年到头为温饱而忙碌,却在阳光下流着眼泪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初来时健康开朗,黝黑的面容上连一双大眼睛都在笑,却最终受害于封建礼教和思想,在众多“善人”的“关怀”下凄惨死去;“我”亦看到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冷静坚强,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对生活。
“我”的生活里有封建,有善良,有无奈,有乐观。萧红的笔触简单却也真实,一点一滴,是那个年代的人间百态。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样是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个小镇。仍记得,那时放学后,爷爷骑车载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经过惯常买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装了豆腐出来,顺便给我切了一小块儿吃。白豆腐吃在嘴里并没有什么滋味,但坐在自行车上啃着豆腐,看西山一点点吞了那火红的太阳,却是无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诗和一个人的意识流。你一定不会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里看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台阶上感受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浩瀚与清凉;更不会想到我经过邻居家的篱笆,看到流连在黄四娘家的蝶子栖息在碗大的黄花上。
童年的事,现在想来,时常感动,偶尔神奇。总想着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写下,害怕时间一久,竟忘了那时简单的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城,这是个东北的小城,城内有这么一群人,平凡而普通。但从这些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却能发现这些人折射出的一种伟大。
《呼兰河传》里有三个主要的人物,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和冯歪嘴子。这三人看似是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细细看去,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是相同的,因为他们的性格中有这样的相同点,那份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小团圆媳妇来到呼兰河,被她的婆婆打,被家里的亲人虐待,甚至于用开水“洗澡”驱病。她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无怪于作者认为她的灵魂会变为白兔。其实不只是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也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都是痛苦,无奈的,他们都有着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无论生活如何摧残他们,他们都不放弃生的希望,都在坚持着活下去。
小团圆媳妇儿始终是乐观的。死前,她仍然对着作者笑;有二伯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哪怕他说要上吊、投井,他终是活了下来;冯歪嘴子从不放弃希望,他激励自己,去迎接生活的重担。
他们是一样的,其实整个呼兰河城的人民都是如此,他们有着普通的生活和微不足道的生命,但他们仍然乐观,始终顽强,从不放弃希望。
这便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了。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能从中体会到“乐”来。既使他们是以伤害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即使他们是腐朽而落后的,他们却还活着。他们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这是他们腐朽封建的另一面透出的光。是一种善的,多彩的,不同的品格,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动力,不竭的源泉。
从另一方面看,《呼兰河传》写了那些平凡人求生的过程,抛开大的人或事,那些细小的人、物、事依然透出了乐观、坚持、希望,这是呼兰河人内心深处的本来面貌,一个快乐的呼兰河。
所以这些人始终平平静静地活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 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 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 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 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 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 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 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 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 的,是自作自受 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 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呼兰河传》,用悲愤指责家乡麻木卑微的回忆录。浓墨,再见故乡。
呼兰河城是一个快乐而凄凉的交响乐,回忆起萧红的童年。这座城市是人性无知的一面,也是萧红离开后最想念的地方。
生母早逝,父亲不痛,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只有爷爷为萧红撑起了蓝天,成为萧红童年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花园里,在阳光下奔跑。萧红跟着爷爷,假装不知道从哪里找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爷爷。两个大大小小的身影在后花园里种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都很开心,在后花园里泡了很久都出不来。
拔草下种,说好割狗尾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爷爷也不恼,高兴地告诉萧红植物学。但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偏不听啊!摘了一颗花心,抓了一只蚂蚁昨天,非要把它的脚绑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过了一会儿,蚂蚱消失了,干脆扔下花心跑到爷爷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花园里有一阵大雨!对萧红来说,还有什么比在公园里快乐的呢?
玫瑰开了五天,香气浓了十里。爷爷拔草,萧红摘花,把爷爷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朵红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红了,萧红快乐童年盛开的花朵也亮了。
红花耀眼,香气袭人。善良的祖父陪伴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和一个秋天。萧红知道,即使全世界都和她竞争,她的祖父仍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爷爷的爱给了萧红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当童年逝去时,爷爷离开了萧红,萧红的世界遍布乌云,逃离了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在这个世界上,品尝了世界的温暖和温暖。
“我会和蓝天、碧天、水一起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半生遭遇白眼冷遇……先死,不甘,不甘……“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呼兰河传世。
那一年太阳刚刚好,花园里的飞虫植物年年依旧,但老朋友却已经死了,忘不了,忘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呼兰河传》被作者萧红用一层忧伤之纱蒙住了。通读全文,总能隐隐约约感到些许悲凄,但又是那么捉摸不定。是什么让她含泪愁闷?
小团圆媳妇死了,不知是被打死的,还是被“救”死的,我看八成是被老胡家的街坊邻居给折腾死的。街坊邻居们和老胡一家都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好,这不难看出,他们都想把她管教成一个传统化的媳妇,所以才打她,在她生病时又都帮着出点子,虽是瞎出主意,但也是一片好心,只是结果不大好,在他们无所知觉的情况下,其实是把小团圆媳妇推到了鬼门关。
小团圆媳妇只是传统保守的封建思想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当然不只她一个,在那个时期恐怕还是有很多的。别指责呼兰河小城的人们,他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也只是受到了封建思想的荼害罢了,他们也是可怜人。他们是无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但同时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这就使得他们有了“愚昧的善良”。愚昧的.善良比单纯的恶毒更可怕,我一直这么认为。恶毒令人憎恨,但愚昧的善良不同,它其实是恶毒的一个分支,只是挂上了“善良”的头街,因为愚昧无知,所以总是被人们谅解。正因为人们对它的纵容,它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变相地“杀人”。
既然说到了小团圆媳妇,谈到了愚昧的善良,就不能不提小团圆媳妇的婆婆。道家曰:“人性本善”。话是不错的,人的心在前期的确是善良的,但注意,是“本”,人心到了后期就会被黑暗的社会腐蚀了,变异成“愚昧的善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不把小团圆媳妇当人看的,甚至把她贬得连动物也不如。不过她到底还有些良心,不然也不会花大钱给她媳妇治病,但尽花得是些冤枉钱,药方子荒谬到了极点。婆婆是不知道的,正因她愚昧的善良才间接导致了她媳妇的死。这个婆婆在书中是个反面人物,是当时社会上众多婆婆的影射。由此可见,愚昧的善良坑害的人不在少数,说它比恶毒更毒也就不为过了。麻木的思想,麻木的人,使得愚昧的善良肆无忌惮地在世上横行霸道。
愚昧的善良,它同恶毒并肩走在一起,状如亲兄弟……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在我的知识的海洋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呼兰河传》这本书。每当我经过书店门口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然而,此时此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驻足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
这就是我对《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1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1-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优秀】06-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3-01
《呼兰河传》读后感09-14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4-30
呼兰河传读后感08-16
呼兰河传的读书心得11-29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