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文网>作文>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时间:2024-10-25 16:42:2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

  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又是余秋雨先生写的,以为这本书会很难读,结果等我翻开书开始读了以后,我发现这本书并不像有些老师说的那样难以理解,书中写的都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很有意思,大可当做放松时的读物。

  第一篇故事是牌坊,对于牌坊我是不了解的,仅仅只是从那一句“婊__立牌坊”中隐约感到牌坊是一个可以立起来的物体或者是一种象征,读了这一篇__,我知道了牌坊的含义,其实和我理解的差不多,它是一个可以立起来的石门的框,上面有字,有可能还会进行雕刻,它也是一种象征,表彰一个特别符合中国传统美德的人的某一方面品行,比如这篇__中说的“贞洁牌坊”就是政府表彰那些很“贞洁”的女子而树立的牌坊。

  我觉得“贞洁牌坊”已经不适合现在这种年代了,对于那种还未嫁人,未婚夫就死了的,再去守寡就显得很傻了。__中从年轻石匠告诉潘木公那些他为女子建造贞洁牌坊的墓里都是空的也证明的前人也不傻,在那个年代,女子如果嫁人再改嫁就会被他人所诟病,影响家族形象,为了家族的形象,又要保住女儿的生命和幸福,大户人家为女儿建造贞洁牌坊,在夜里偷偷将女儿送走,多的是无奈,伤心和落寞。

  __的最后,写出了作者的推测,那些被送走的女子,到了寺庙当了尼姑或者女老师,因为她们是受封建礼仪所迫害的,所以她们反对封建礼仪,到大山里为了一个一个乡村进行思想上的“解冻”,造化一方人民。

  __中的女子代表的是受封建思想压迫的渴望自由渴望幸福的人民,贞洁牌坊代表的封建思想的现实代表,学校招收女学生体现了人民对于封建思想的反抗,斗争。__的最后也写出了那个年代“贞洁牌坊”的好处,那就是造就了一个一个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反对封建礼仪的女子,对__的思想进行了升华。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笔法,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和人文学科的知识融入到他对中国各大历史遗址和文化的深度探索中。这部作品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探索,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作品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对各地文化的描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历史、地理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

  其次,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刻,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作者通过对各地文化的深度探索,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他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引发了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作者通过对各地文化的描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历史、地理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作者通过对各地文化的深度探索,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引发了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

  总之,《文化苦旅》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它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容,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于1992年出版。作品主要围绕中国历史文化,通过作者旅途中的见闻,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各个侧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笔触,将中国历史文化与个人的旅行经历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中国的山水风物,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评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鲜活。通过这些人物,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反思。

  书中的主题深刻,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探讨和反思,呼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

  书中的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将书中的内容娓娓道来。同时,作者也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文化苦旅》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同时,书中的主题和观点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用历史的距离丈量历史,以文化的角度审视文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的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经历,为我们讲述着这深奥的道理。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生态文明!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终于灰头土脸、青头紫脸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只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漠于这天地之间。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人们总想着去违背天地意愿,从远处看地球,发现蝼蚁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趣,观察山河的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尔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记得,便会发生一系列骇人的灾难,因为那是对我们粗鲁的惩罚。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只有走过万里长路,才能真正读懂自然这本书。我愿跟随者余秋生先生慢慢的走,一直走下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7

  《文化苦旅》是作家余秋雨的一部代表作品,它以散文的形式,深入中国历史文化的角落,展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深深的敬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余秋雨以他的敏锐观察和深沉思考,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揭示了那些看似平凡的景象背后隐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他的文字犹如一把锐利的刀,深入骨髓地剖析了中国文化的脉络。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提出了“文化苦旅”的概念。他指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艰难而漫长的,每一个足迹都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这种旅程就像是一场艰苦的旅行,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作者以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敬意和深深的爱。

  例如,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通过对王圆箓的经历的描述,揭示了敦煌文化的悲剧。王圆箓是一个无知乡村青年,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了敦煌文化的守护者。然而,他却在无知和贪婪的驱使下,卖出了敦煌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这个事件引发了文化灾难,使中国的文化宝库失去了无数的瑰宝。

  《青霜》一文讲述了山西晋祠的青霜桥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深敬畏和敬仰。桥名青霜,是因为青霜使者赋予了桥下的柳树不老的生命。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深刻理解。余秋雨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激情,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

  总的来说,《文化苦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让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

  读完《文化苦旅》,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画面在一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就我个人来说,最动人的一定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竟然让深夜读书的我感慨到泣不成声。对于一个在22岁就离开了故土的漂泊者来说,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甚至对历史具有抗拒心理的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而《文化苦旅》整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仍然不敢动笔写,直到再读完了《山居笔记》才终于决定下笔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些文字下面究竟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我的笔为之踯躅,让我的心灵为之震荡而深感敬畏?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体系之下一一解说!可在厌烦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他的精确。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尽了上海人的.尖刻与斤斤计较,又通过谦让与不谦让的比较深入到单元与多元世界观的差异中去,不是以小见大?刚刚为《五城记》中构建召唤后代这样的词汇而反感,再翻几页,苏杭与星罗棋布的江南小镇们又温柔的用吴侬软语烟波暮霭把刚才的对立情绪抹去,可在舒畅的同时,人格方位与方位又跳出来让我不得不撇撇嘴,把书放下,叹口气,再读。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文字背后的真实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更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这些,才让我这样对历史本来并不干兴趣的读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笃笃声与船桨划破江面的水涛声,才让我数次在梦中拜倒在天一阁朱红大门前虔诚的膜拜,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

  《文化苦旅》是当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文化散文,全书包括序言和6篇散文。下面就是对《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

  1.作品评价:

  《文化苦旅》以作者的游历为线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古老文明中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内涵,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整本书读起来令人感慨万千,不仅是对于历史的回忆,更是对于人生的反思。

  2.重要内容:

  作者的散文涵盖了中国大江南北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其中,《道士塔》、《阳关雪》、《都江堰》、《白发苏州》、《江南游记》等篇目最为经典。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同时通过对当地文化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例如,《道士塔》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普通道士的故事,揭示了外国人掠夺中国文物的行为,引发了读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3.感悟体会:

  读完《文化苦旅》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作者通过对各地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让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4.创作风格:

  余秋雨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文笔流畅,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他通过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如文化传承、人性弱点等。同时,他也善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思考。

  5.推荐理由:

  《文化苦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地理的散文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和人性深度的思考。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激发读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和行动。此外,余秋雨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值得读者深入阅读和思考。

  总之,《文化苦旅》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它不仅可以丰富读者的知识和视野,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行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收获。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很多,最喜爱的莫过于《文化苦旅》了。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触动着我,把它读了一便又一遍,思考了一天又一天。但却始终弄不明白,我是在读余秋雨的文章呢?还是在读中国的文化历史?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似乎在这位深沉的文明人笔下,引发出了种种连篇累牍的思索,是一种渴念?还是一种哀惋?是一种期待?还是一种诠释?无从知晓。

  其实,写作是一种很跟自己过不去的累活儿,有时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的徒隔,心有千言万语,几个月累就的思维,在下笔的时候,也总是要平一平心跳,理一理思维,像余先生说的一样:“回忆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不知是先生文章带给我的习惯,还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总之,《文化苦旅》让我找到了写作的灵魂。

  余老师总是精疲力尽。他习惯于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抚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遗迹,珍惜历史文化名胜。然而他从不爱惜自己的腿和体力,周游世界。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文化真正的脚步似乎落在了山川河流、辽阔平原和寂静的土地上。或许,在别人眼里,他本该是一个慵懒无力的路行者,但在历史文化景观的世界里,人、文化、历史、自然融为一体,于是文章应运而生。

  当在疑惑和迷茫中迟迟疑疑的站立起来时,离开案头,换上束装,带着自己那一份深深的渴念,悄悄地出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自己心中累积的郁闷和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上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西北戈壁,江南水乡……都留有他深深的脚印,历史文化文化的脚印。如果说历史是永远的过去,那中华大地的遗址是什么?莫高窟、道士塔、都江堰、洞庭湖,天柱山,天一阁……似乎在向我们文明的现代人展示点什么呢?

  大地无声,却只留下一片废墟供我们无限思考,古道无声,却在呼唤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沧桑。余先生对历史沧桑的深情,也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在山山水水的跋涉中,唤起无限的回忆,同时将回忆迅速渗入文化笔墨,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感性和情感,丰富了自己。他抛弃了悲伤和疑惑去追逐即将到来的潮水,永恒的陌生人在呼唤他。他在这条路上走着,流浪着,旅行着,但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那颗年轻的心的旧生活,让无限的思考重重地驻扎在他苦涩的文字里,让忙碌而文明的现代人去思考。

  夕阳西下,北风呼啸,站在大漠上,用自己脆弱的身躯勇敢地肩负起历史文化的`厚重污点。道观塔前的驻足、遐想,甚至是泪水,甚至是仇恨,让他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巨大悲剧,看到中华民族的古老与沧桑在痛苦中滴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巨大的悲伤和愤慨。

  也许是天地的特殊安排,使这个文化莫高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在哪个漫长的封建时代,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汇聚于此,是命运的潮流还是血泪的选择?忙着用鞭影和无数凶狠的表情,为中国和世界讲述奇迹。他华丽而矜持,富有而遥远,他坚持每一个崇拜者都要用长途跋涉的艰辛来换取回报。

  《文化苦旅》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永远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文化沉思。座座遗迹,隐隐丰碑,却无不在默默的诠释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足迹,文明的伤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

  读完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放下书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场景涌入脑海。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居然发现了敦煌莫高窟里的藏经洞,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叫蒋孝琬的学者,仅用30英镑,把这些宝贵的经卷都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我的脑海中顿时思潮起伏,眼前出现了王道士将大片壁刷白,外国人疯狂抢劫藏经洞,蒋孝琬出卖祖国文物的场景。

  王道士破坏、出卖藏经洞。无知的他被蒋孝琬所利用,把这些宝贵的经卷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这个王道是不明白他卖出的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无知的他不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多年的历史,无知的他不可能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当他打开藏经洞的大门的那一刻,他并不明白,自己已经打开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不过这个王道士也够可怜的,如果说他是可恶的,那么蒋孝琬便是无耻到了极点。他明白这些东西是有多么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他却明知故犯损害国家,不分善恶。没有民族意识没有良知,无耻到了极点。他把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出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他出卖的不仅仅是这些文物,他出卖的更是一个国家,更是他自己的良心。用我们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是非不明的无耻之徒,罪恶行径千古唾弃,就连外国人也告诉斯坦因只要你带上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可见蒋孝琬到底有多么的无耻啊!

  我恨,我真恨,我恨外国人将我们中国的历史洗劫一空。我恨王道士的无知,打开了藏经洞。我恨蒋孝琬的阴险狡诈。更恨我自己,恨我没有出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能阻止他们将这些宝贵的文物运向地球的另一端。如今我悲愤的跺脚,但是只能无奈的叹气,留下的只是遗憾。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于20xx年出版,共计四卷,以散文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这次读书笔记将以该书的第一卷《道士塔》为例,来探讨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思考。

  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通过描述敦煌莫高窟的情况,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西方国家的侵略行为。他通过一个道士的身份,揭示了敦煌文化的悲剧,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衰落。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于历史的反思。在描述敦煌文化衰落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壁画的破损、文物的丢失等,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王圆箓这个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在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这部作品非常成功。作者通过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描写,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文化的珍贵。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王圆箓这个人物的描写,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在思考这部作品时,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也应该反思历史的错误。

  总体而言,《文化苦旅》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文化的珍贵,也让我们对于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强烈推荐读者阅读这部作品,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3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4

  公元518年夏天,有一个人正策马驰过。他的脸上有朦胧的哀戚,眉眼因岁月而模糊,乍看之下倒有几分屈原的影子。让我感觉他站在这个时代,隐隐与遥远的过去构成了对视。也罢,他们本都是同一人,他们是同一个宿命。那是中国文官的宿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他们的祖辈早晓这个道理,可他们做不到。手无刀戈长剑,他们化唇舌为利刃;不拥一兵一卒,他们指挥百万雄师。他们依仗的,无非是三寸不烂之舌和帝王的信任。只可惜他们要么生错了时代遇不上一个明君;要么深受信任却被人所嫉恨。历史,总是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小人,人生的杯具,大抵如此。贬,再贬。长长流放的路,他们的青衫給芳草留下了阴影,他们的泪盛开成了最终一季的野花。是不是选择了这个称号,无论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一路繁华如锦衣,层层褪去后只余荒凉。我似乎听到子厚的叹息,飘荡在南下的路上。柳州刺史,为何要叹息!你将青春热血奉献给国家,换来的是朝廷无情的贬斥。不!你不甘!文人的敏感多情,和官员的多舛命运让你选择了摆正自我的'地位,正视自我的现实,在这片陌生荒蛮的黄土上开垦自我的梦想,像一个鲁滨逊。神灵在苍穹隐约地微笑,这道生命的裂缝,总算透进了光。

  星河倾落,长夜梦回几遍,转眼便是经年。记忆如昨,时光终究是不可跨越的银河。当晚年的你倚在斜阳柳树下,看着这座昔日令人闻风丧胆的空城日渐繁华,看着故乡和长安日渐淡出回忆,看着亲朋故友日渐离你远去,十年一梦,方觉自我已是烂柯人。

  可你已在诗文中活成了永恒,你的清廉政绩和无畏精神在柳州百姓心中活成了永恒。文武百官死去了,帝王将相死去了,你还活着。你的热血浇灌了柳州的河川,你的脊梁挑起了柳州世代的期望。柳侯祠旁,那泓清泉里倒映着,依稀还是你当年策马绝尘而去的背影。你踏上的不归路,带你走向了真正的巅峰。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三峡往事并不如烟

  全中国,恐怕再难找到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一条悠悠长江隔开了中国,从此有了江南江北,有了塞上和水乡。南北文化在那里碰撞,撞出了一个磅礴的三峡;诗情与战火在那里熔铸,铸出了一个深情的三峡;神话与科技在那里升华,升成了一个多面的三峡。

  人们到此,往往欣赏它的多元文化。可我总无法原谅它多元的存在,总觉得历史的尘烟已掩盖了它的模样。在我的梦里,它应是一个堪比水柔的女子,茫然行走在深秋落叶黄花中,微敛眉头,轻挽宫纱,宛假设故纸堆中浮出的仕女图,就像那温柔注视着它的月光。

  几千年过去了,笼罩在你上方的硝烟从未停歇,在你耳旁的吟唱却随风弥散。人们来到那里,不会再感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会再瞻仰你婉约的风姿。你已作为一个现代庞大工程的里程碑而存在着,发动机的日夜轰鸣会不会惊扰了你古典的梦。往事并不如烟。李白杜甫屈原都走了,你还在江边苦苦地守望着,等待下一个懂你的人。奔腾不息的浪涛掩盖不了你的无奈,江面的水波映照出你满脸的皱纹。你在人们欣喜的脸庞里不断寻找自我从前的样貌,日落沧桑又万年。

  你失望地离开了,却把神女峰留了下来替你观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的灵魂离开了这个磅礴的外表,相信远方定会有某人占据你下个轮回的梦境。烟花扬州,乌篷姑苏,到处都有你的身影。

  身后,子夜吴歌又如烟如缕地飘了起来。很令人陶醉的文章。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

  好早就听说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记得第一次听说是从英语老师口中蹦出来的。这次,终于有机会拿起来读一读。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1-09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2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03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4-2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1-1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12-09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6-13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7-03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集锦10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