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文网>作文>读书笔记>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时间:2022-01-13 11:18:0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

  1845年3月底,我借来一把斧子,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想在最近的地方给自己造一座房子。

  由于我干活不急不忙,只是尽力去做,因此,4月中旬,我的屋架已经做好,可以竖起来了。到五月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把屋框立了起来。7月4日,木板刚铺好,屋顶刚架上,我就搬了进去。秋天锄好地,趁着不必生火取暖,我把烟囱造好了,在此期间,我总是一大早到户外的地上烧菜做饭。就这样,在入冬之前,我给自己造了一座密不透风,钉上木板,涂上灰泥的房子,屋子长15英尺,宽10英尺,立柱高8英尺,屋里有一个阁楼,一间盥洗室,每一侧有一扇大窗户,两个活板天窗,一端有一大门,门对面有一座砖头砌的壁炉。造房子的活全是我一个人干的,加上零星材料,我花了28.125美元。

  房子造好之前,我就想通过实惠的手段赚取10或者12美元,以满足我额外的支出,我在房屋附近两英亩半的松软沙土种了点东西,主要是蚕豆,也少量种了些土豆、玉米、豌豆和萝卜,整个占地11英亩,大多种松树和山核桃,上一季节,每一英亩卖到8美元零8分。第一年,我没什么经验,第二年,我在村子里做木工活和测量,用手艺赚了13.34美元。而平常,我主要食物是用玉米粉和盐做的面包,后来,我改良了配方,用黑麦拌玉米,效果很好。而我的家具计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写字台、三把椅子、一面直径三英尺的镜子、一把火钳和柴架、一只水壶、一只长柄平底锅、一个煎锅、一把长柄勺、一只脸盆、两副刀叉、三只盘子、一只杯子、一把调羹、一个油罐、一个糖罐、还有一盏涂漆的灯。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做的,其余没花多少钱。

  就这样过了5年,我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并发现,一年只要工作六星期,我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在自由而宁静的读书。

  同样在这段时间里,我曾经好好办过学校,但却发现我的支出抵消了所得。我做过生意,但是我发现,要想让生意走上正轨,得要10年时间。然后,我又开始捡些黑果,运到城里卖出去。可惜收效甚微。另外,我喜欢自由,同时不喜欢改变生活质地,就我而言,我发现,做短工最无拘无束,尤其是他一年只需工作三四十天就可养活自己,短工日落而息,然后就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的事情,不受劳动羁绊。

  1845年7月4日,房子还没建好,我曾经在森林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到森林里去住,是因为我希望生活过的谨慎一点,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学会生活教给我的一切,免得临死前发现自己没活过。我并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要知生活那么可爱,我也不想与世隔绝,除非有此必要,我要深入生活,吸出生活的全部精髓,要坚强的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剔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将其化为乌有。然后再小心加以修理,将生活逼到每一个角落,将它的条件压到最低限度,如果证明生活是卑微的,那么就要将生活中的一切卑微之处弄清楚,然后公之于众。如果生活是高尚的,那么就通过体验了解它,好在下次郊游时将它真实记载下来。

  对我而言,读书之余,我更喜欢闲暇带给我的感觉,我喜欢生活中有一片广阔的空间,夏日的清晨,我会像往常洗个澡,然后坐在阳光充裕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此万籁俱寂,唯余我独自一人,而群山环碧之间,则全是我出神遐思的影子。

  通常,我们想好好过日子,运用我们学到的最新最好的方式来管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一定不会为无聊所固。如果你紧紧跟着你的创造力,它就会每时每刻给你一个崭新的景象。家务活就是这样一项消遣,如果我的地板脏了,我就早早起床,把家具全部搬到屋外的草坪上,然后将地板洒上水,再撒上从湖里捞出的白沙,用扫帚把它刮干净,刷白,这其中的认真勾勒每一个细节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瓦尔登湖景色卑微,虽然优美,却谈不上宏伟,很少来此或不在湖边居住的人感受不到它的魅力,然而湖的深度与湖的清澈绝对是非同凡响的,值得大书特书,这是一个清澈的绿湖,长半英里,周长一又四分之三英里,占地61英亩半,这是一个四季不断的源泉,周围长满了松树和橡树,除了白云和蒸发,看不出来龙去脉,而它的颜色,用春来湖水绿如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一段时间里,我和一只野鼠分享过住处和奶酪,见过一只长翅膀的猫,一群野鸭在湖中表演,更有甚者,我在一个草垛上还见识过红蚁群和黑蚁群的的一场大战,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场面惨烈,不亚于世纪之战。

  而在瓦尔登湖旁,我做过的最大的一次冒险,大概就是肩扛一只布袋,手提一根开刺果的棍棒,徜徉在林肯乡无边无际的栗树林中,有时,我会采集一些野苹果煮一煮,有时,我会储存一些栗子,当然,我也会偷吃红松鼠和鸟吃一半的果子,因为它们挑中的刺果果实自然不错,挖鱼饵时,我甚至也有挖到过一串野豆。

  时间就这样一周一周过去,森林中的每棵树的性格也渐渐展露出来,对着湖水这面明镜,这些树林个个顾影自怜,每天早晨,这个画廊的经理都要将旧画从墙上取下,换上新画,新画的色彩自然更加灿烂,更加璀璨夺目。

  1845年,瓦尔登湖第一次全面冻结时间是12月22日深夜。那之后,鼹鼠跑到我的地窖里筑巢,啃掉了我三分之一的土豆,甚至它们还用一些兽毛和棕色包装纸做了一张舒舒服服的小床。

  我平安的经受了酣畅淋漓的暴风雨,并在火炉旁度过了一些欢快的冬夜,外面大雪纷飞的许多星期里,我出去散步时,一个人都没有遇到,仿佛那些驶向远方的森林旁的火车带着喧嚣的世界早已离我而去。

  我在湖滨的最后一个冬天之前,抱着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对瓦尔登湖底做过一个探测。我把舟划到湖面上,用一根钓鳕鱼线,在一头绑上一磅半重的石头,扔进水里,测量出它的最大深度为107英尺。而如果从垂直剖面看,瓦尔登湖就像是一只浅盘子,湖水平衡了一切高低不平的湖底,于是,我按照10杆比1英寸的比例绘制了一张湖泊的图样,并将水深一一标了出来,一共100多处,我这才注意到,标明最深湖水的数字显然在地图的中央,于是,我用一把直尺量了一下地图上的长度和宽度,令我吃惊的是,最长和最宽的交汇之处,正好是此湖最深的地方。为了验证这一点准确性,我又勘测了附近的白湖,结论依然如此,这令我对大自然的神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1847年9月6日,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在离开时,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无论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都要勇敢的面对,坚强的生活,不要回避它,也不要谩骂它,它毕竟还没有你坏。最富的人往往也是最穷的人,就是在天堂,挑剔的的人依然会找茬。正如庄子云,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同样,我们所熟悉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薄膜。大多数人还没有潜到6英尺深的地方,也没有跃到6英尺高的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此外,我们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酣睡。然而,我们还自诩聪明,在地面上建立起了秩序。这就像是太阳的光芒遮挡住了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就再没能把目光投向太阳以外的宇宙的远方。所以,我很期待,有一天,当我们只把太阳当作一颗小恒星看待的时候,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断断乎”觉得蛮有趣,看的次数太多都乏味了。但是总体讲来,我还是挺喜欢这一版本的翻译,从目录就能体现出美感。

  《瓦尔登湖》就是那种没看过却一定听过的书,放在书架好久了,上环境法课再次被老师推荐,才翻开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梭罗写的是瓦尔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节时,我才知道到我错了。再看一些我又以为这本书是絮絮叨叨略显乏味,起初有些看不进去的。在断断续续看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读书状态的不在线。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写(是我孤陋寡闻了),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读书读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这个表达困难的人来写一篇书评就真的表明我喜爱这本书的程度。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文字表达很出彩,让人心驰神往。居住两年以后,作者离开了他亲手打造的简易小木屋,离开了瓦尔登湖和红松鼠,大胖鸭。用作者的话来讲,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下繁文缛节,舍弃奢侈与多余,梭罗对瓦尔登湖与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次探索。书中不乏寓意,讽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话都琢磨出一点儿道理来好印证这本书饱含真知灼见,作者也非硬要塞给谁一点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拧巴了,逼迫自己来看这个书。找一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安静下来去领略一下瓦尔登湖的生机勃勃,去随着作者反思一下人类为何践踏了童话却又追寻着童话,我看这本书也就轻松愉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

  说起《瓦尔登湖》,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有阅读过。在高中繁忙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之下,书中美好风光和淳朴的田园生活实在是令我向往。现在大学重新翻阅这本书,仍给我心灵的滋润。它仍然具有哲学的成分,但并不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晦涩难懂,他给我们启示的,是生活的哲学。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梭罗他隐居了。不,他并没有,他只不过是体验了一番农村的淳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已经是有了相当规模的了。他“逃离”到了距离城市16公里外的郊区,亲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这真的是足够的乡村化了,因为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现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们携手或者自己亲手搭建的。我也曾经参与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罗笔下的小木屋是多么的具有平民化气息的。

  令人向往的,无非是他笔下的生活了。湖泊,树木,还有淳朴的村民们。湖畔的风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笔墨的,我的老家门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读到作者描写湖的段句时,总能够让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罗的屋子设施极其不完善,区块功能的分类也很不健全,不明显,现在国内的农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从不会上锁,也没有门栓,甚至向大众开放。有人“到访”他的家时,屋内的设施及食物可是随意的使用和摄取。设想民风不淳朴他会有如此尝试?当然与梭罗“逃离”的哲学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并没有刻意的去保护他的财产,别的动物进来乱捣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与现在大学的感慨也一样,那里的生活太美好了。

  这样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保持洁净呀。这样说貌似我上升的有点快了。但是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我的体会就是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农村人民内心的纯洁正在被一点点的.蚕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农村本是我们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尔登”越来越少了。我还是留念我小时候的农村。那里的生活可谓是笔下的一大特点,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朴的生活让人们不虚标,懂得知足。最主要还是品味生活的过程,感受上天的馈赠。反观现在有时间就聚会泡吧来宣泄工作上早出晚归的压力,一瞬狂欢,便跌落低谷,之后又再觅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来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朴的多。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4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瓦尔登湖主要内容简介

  一、《瓦尔登湖》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二、其他信息

  1、《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2、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3、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5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一部描绘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散文集,中间夹杂着他的许多思考,这本书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构成美国精神的重要著作。这本书我最推崇的是关于自我的觉醒,去思考找寻人生的意义,而不要再追求物质丰足的道路中迷失了自我。

  我同时也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可能我是自身的品味问题。

  第一,我不认同梭罗的自然主义,我认为自然不可爱,自然不美丽。自然就是自然,美丽与可爱只是你自身的感受,你在城市里待久了你看乡村风清月皎;我在乡村待久了,我觉得城市的高楼大厦壮丽雄奇。高楼大厦,人山人海何尝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我觉得他的生活实验很不严谨。他可以说出不需要买盐的那一刻,我就跳过了这一章。还有一个事实是,他不会写他经常回家拿吃的,他的母亲也经常去给他点心,更不提他老去爱默生家蹭饭,所以他的生活实验不是一个封闭体系,不足为信。不过生活实验的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结论很推崇,即物质的多少不能决定人的幸福与否,这个结论我是肯定的,推论之物质的丰腴也能使人很好的思考不是么,非要整的惨兮兮?

  第三,我感觉他行文中有股子酸腐味,就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调调。我不是这么觉得的,我觉得劳动人民不是愚昧麻木的,是活色生香,自小我就喜欢听家里的女人长辈们在晚饭后家长里短,我觉得很有意思,可能在梭罗的眼里这些人是‘再想想这个国家的妇女吧,她们整天忙着给梳妆台的椅子编织坐垫,对自身的命运完全没有丝毫的兴趣!仿佛她们能够在浪费时间中永生。’她们在我眼里都是熠熠生辉,充满生活的气息。人类需要梭罗思索生命的意义,也需要辛苦的芸芸众生创造物质支持梭罗。

  以上所有论点都加上了‘我觉得’,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拙见。一个人或者一种思想受追捧或者需要被美化,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他,我只想说梭罗鼓舞我们找寻自我,肯定不希望我们盲信某种思想,望都要在批判中找到自己的思想与生活,因此我觉得人的幸福就是在思考中找到自己路并不断前行,拥抱世界,拥抱文明。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6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亨利。大卫。梭罗,这本书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她让我们在这个纷繁杂扰的社会更好地生活。梭罗本来想做个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后,他看破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他感到人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如果要求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个人对“所求”多一些节制,这是非常理性的……。

  书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湖泊是风景的最美丽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视者朝这个眼睛观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边的那些河生树木,就是眼睛边缘的细长睫毛,而四周长满树木的群山和悬崖,就是悬挂在上方的眉毛。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两年多过后,梭罗还是回到了自己本应该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说:他离开树林,就像他前往树林一样理由充足。因为他还要过几种别的生活,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过那种生活。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来,顽强地生活,铲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让我们去自由追求一种能够使你没有咖啡等这一类东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让娱乐成为我们的工作,享受土地的乐趣,享受书本的乐趣。我们不要纠结于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罗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获,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调一样难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紧握着的彩虹的一个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终有一天我们会获得成功。

  读完《瓦尔登湖》,确实让现在社会那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因为她的句子是那么的美妙,思想是那么的强大。我们不要在烦嚣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构建一个瓦尔登湖,让自己的心灵在这湖里像鱼儿一样自由地游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静的心境。我们要拥有更好的想法,让我们的前景明亮起来,我们不要总是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利用每一个落在我们身上的机遇,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7

  《瓦尔登湖》是美国散文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而且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闻名世界,为此也让瓦尔登湖变成了,全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景点。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可能已经不再读散文,其实不要说散文,即使是那些伟大名著,那也是不愿意再去读了,毕竟读这些也赚不了钱。现在又是一个以金钱至上的时代,读书已经没有了意义,不过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也还是愿意花一些时间,去读一些书,为得就是能够提升自己,使得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管读书的目地何在,但是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那么读书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读《瓦尔登湖》就能够体会到这种读书的幸福和享受,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写得非常的有诗意,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读,那么肯定会有所收获。

  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一个人去到了瓦尔登湖,在那里自己动手盖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他的这部散文也正是记录了他这些琐碎的事情,再加上他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的思考,使得这部《瓦尔登湖》,成为一部伟大的散文作品。

  相信只要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那都会有一个感觉,这部散文作品,非常的安静,他是一部能够让人内心安静下来书。无论你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只要能够认真去读,能够融入到作者所写的那种环境里,那么周遭的一切,也都会在你的视线里消失,你会变得非常的轻盈,会觉得自己是置身于某个人间仙境,在那里看到梭罗像一个苦行僧一样,一个人生活在那与世隔界的地方,过着心若旁鹜人生活,其实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舍得离开城市,那已经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了。如果要他们也像梭罗一样,一个人去到一个与世隔界的地方生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舒适安宁的生活,才是他们的最终的目标,你的奋斗,也都是为了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能够赚上许多的钱,可以过上比别人更好的日子。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个社会,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钱了,而是人们已经都没有丧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线,为了钱,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无论是谁都好,即使是再多的钱,那又如何呢?

  到了最后,还不是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将是会结束。

  《瓦尔登湖》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对于人类来说,有着一种启迪的作用,它告诉我们人类,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瓦尔登湖》那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一个完全乌托邦式的梦,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说到底,只要我们多一分爱,少一分残酷,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8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治愈的魔性,是一种来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书浸润在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气氛之中,恬淡宁静,让人的心灵甘于沉寂,于无声处体悟那种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诗远情怀。

  在他的笔下,瓦尔登湖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遇见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夙愿。别人称他“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实。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在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开始他的灵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灵性的,必然能够读懂他的心声。到处是工业化气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们为了活着四处奔波,这一切让他感到窒息,生发出对于生的恐惧。为此,他选择远离,选择了牺牲优越,地位,以此来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经说过:“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进了绝望之乡。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贯彻人心的肺腑之言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旷达与自信,鼓舞着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灵的光明。

  透过《瓦尔登湖》,梭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寂静,空灵,人与自然和谐相依。这不仅是对于现实的抗争,对于未来的展望,更是作者为人类所勾勒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思考模式。人来自于自然,终归于自然,必然要凭着一种皈依自然的勇气,简简单单的生活,而不是苟延残喘地浪费它的馈赠。他用他那细致而又精微地笔触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并且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9

  当夜幕降临,我眺望远方闪烁的灯火,心灵随着晚风飘散在喧嚣的世间,与外界的喧嚣相比,我的心灵是截然不同的沉寂。世事难料,繁琐复杂,但这些终将会沉在瓦尔登湖的湖底,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宁静祥和的心境,还有质朴自然的思考方式。书中的文字是质朴的,给人的感受是美好而轻松的,这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在某种意义上,《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瓦尔登湖》这本书简单朴实的记录了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旁隐居的一段美好时光。在瓦尔登湖畔,他回归自然,简简单单的生活着。他崇尚自由,这也是当下大多数人追求的。他勇敢面对生活与一切他正视的东西,在世人看来,那些卑微粗俗的人是访客,但这些方可在梭罗看来是博学的、智慧的。

  梭罗虽然与孤独为伴,但他并没有消沉,他拥有孩子般的纯真,用独特的思维,积极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他关怀着人类的同时也蔑视着人类。他担忧自己所维护的一切会在世人的功名利禄下消逝,瓦尔登湖终将会成为记忆,但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

  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不同的事物带来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日子,梭罗都记录了下来,他熟悉这里,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瓦尔登湖随着四季变化,梭罗随着瓦尔登湖变化,当春天的暖风吹过瓦尔登湖的冰面,当湖水再次流动起来,梭罗的行程也就结束了。“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只有我们清醒过来,找回自己,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的乐趣。

  梭罗笔下的事物再生动,我也只能同大多数人一样称赞一句:“写得真好!”我虽向往自由,但也只能带着满腔悲愤听着别人的“不问世俗”,现实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或许在将来有那么一天,我得到了所谓的“自由”,不再被束缚,。也可能我带着这个梦,过完了平淡的一生,被规则囚禁着。

  借用老师的话来说,路还很长,而我们就像是在酿酒,不能急,不能慢,酒会越来越香醇,人会越来越长远。或许我们对于犯下的错误无力回天,可总会弥补,人生或许就是这么一口酒,醉不至于,至少能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值。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

  这本书,我从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间几度中断,但又无法放弃。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让我看得昏昏欲睡,却又爱不释手的书。昏昏欲睡,是因为自己这学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和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节奏相比,确实快得多,也杂乱得多,每当有空闲翻书,已经是工作之后比较疲累之时,看着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写并无太多情节的大自然场景,免不了犯困;爱不释手,是因为梭罗先生所追求的那种本真的生活态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较认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听着龚一先生的古琴曲读完的,静下心来读,效率更高,也明显更加享受。

  在远离尘世的大自然中,在康科德,在瓦尔登湖畔,在森林里,梭罗先生自己盖了一所房子,他自给自足,过着极简的生活,吃着极简的食物;虽然也会感到孤独,但他享受着劳动和收获的喜悦以及阅读带给他的无穷乐趣;他在黎明之前出门,他在夜晚的森林里靠腿而不是眼睛辨别方向;他倾听来自森林里的每一种声音;他长时间静静地观察湖水颜色变化和水温的起伏;他和禽兽为邻;他花很长的时间自制炉灶生火取暖,研究湖面结成的第一块冰;他从大自然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梭罗先生说,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么说来,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为从小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作为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着暖气、夏天吹着空调,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无聊的时候只会上网,我喝着经过几十道过滤工序的纯净水,享受着从超市买来的蜂蜜,品味着带着精致包装的零食……我从不考虑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我害怕毛毛虫,讨厌牛粪的味道,我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我没有见过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我没有砍过柴,没有挖过土豆,没有翻过蚯蚓,没有放过羊,没有喂过猪,我见到蜜蜂就躲得远远的,见到老鼠一定会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儿》才知道火龙果原来是那样长的……我必然离不开大自然,却也好像并没有和大自然有多亲近;我生在地球上,却好像并没有在地球上独自生存的能力。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个缺口。我们听了太多课,学了太多书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从真正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挖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一方面在冶金学院里听讲冶炼的技术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给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试想过一个月之后,哪一个孩子进步得更快?又是哪一个孩子会给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学李浩老师在讲到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时提到过“不作不食”这个观点。他说“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80后、90后的学生视‘张口吃饭,伸手穿衣’为天经地义,不会明白不作不食这样浅显的道理,故对不劳而获的批评也没有反思。从通过体力上的劳作以养活生命、强身健体、躬行实践,到通过脑力上的劳作以开发心智、锤炼思维、缜密思想。劳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劳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些本该是幼儿园就要知道的常识,现在则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学生补课。”

  面对新闻报道不太接地气儿的现象,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也曾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强调“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美食、名誉、利益、地位、金钱……我们的生活似乎太复杂了,梭罗说“甚至连吃饭也一般只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比喻”。的确,是不是我们现在复杂的生活也已经是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比喻了?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搏,如此奋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上有点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闭上眼睛,转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样,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认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罗先生告诉我们,要回归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义——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作者:郭雨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1

  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终于把这本枯燥的书看完了!

  《瓦尔登湖》是作者亨利。梭罗写得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是作者远离尘世的喧嚣,在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过了两年与世无争的生活。

  通过作者描述的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在没有文明的生活中体会那种纯粹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作者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以及一切看似很重要的东西,实际上一切都是浮云。抛开表象去看实质,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为了追求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却舍掉了太多本该有的乐趣。作者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描写了季节更替,山川湖水,飞鸟游鱼等等自然现象,啰里啰嗦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很想睡觉。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或者作者想表达的就是观察大自然的种种、与大自然相处本身就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而这种乐趣需要去体会了才知道。

  也许是因为我正处于作者批判的这样一个社会中,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产物,尽管我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内心还是很抗拒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内心丑陋的一面不也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吗,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吗?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既然人类成为了地球上表面上的统治者,那所有人类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谓好的还是不好的,不也是进化的结果吗?换言之,也是自然的结果。现在人类倡导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等等也是自然的结果。作者所倡导的那样一种生活方式是要人类都回归到一种简单原始的生活状态去,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痛苦。的确,人生中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寻苦恼,所谓变苦、行苦都是,只有苦苦—生老病死是无可奈何的苦。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这些痛苦都是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而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宁愿承受这样的痛苦去追寻我们所想要的东西,我们承担这个后果和代价去追求那些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描述的和我所说的形成了两种极端。一种是类似犬儒主义的抛去世间一切枷锁回归自然的状态,一种则是主动承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枷锁去追求世俗眼光中的功名和财富。其实各有利弊。作者所说的那种生活可以让个人升华成一种哲学的范畴,然而这样社会就不发展了,文明也不进步了。而我所说的那种生活状态其实是如今大部分人正在承受的,虽然能获得某些方面的满足,然而却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以及心灵的折磨而不得解脱。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所尊崇的各类主义,佛家,儒家,拜金主义等等。以前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自己需不需要尊崇一种主义,现在我想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儒家了。我想孔子的儒家思想真正是做到了中庸之道,在一个大的礼制的环境下不过分的追求自己的抱负。

  《瓦尔登湖》这本书中其实作者也多处引用了孔子的话,这多多少少让我有些吃惊!而且作者的意思中国人是自以为是的,会不会是因为作者知道20xx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所以现在变得有些自以为是了呢?又或者,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来唤醒现实生活中被蒙蔽的我们呢?我因为读书比较少,所以不敢妄加评价。既然这么多人推崇这本书,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吧?我还要多加修炼,多读书,多学习,才能体会这本书中的奥妙所在。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3

  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晨光兴起,便是开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的骄傲,一百多年前,这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远离尘嚣,来到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里自己动手盖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寂寞地生活与思考,然后写下这部伟大的作品。

  1845年,梭罗扛着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砍下高耸入云的白松,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个地窖,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这间湖畔小屋。梭罗以这样的方式暂别文明世界,在瓦尔登湖畔体验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士生活。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

  无论四时晨昏,春夏秋冬,瓦尔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山水间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么浅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打鱼,天空的底层有着石子似的星星。”这些充满哲学气息的句子隽永清新。

  他来到瓦尔登湖畔,聚精会神地种豆,有时候在小木屋前发呆,在湖畔静坐,在森林里慢慢行走,或者与林中偶尔遇见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异常茂盛地生长,当他坐在窗前时,看到鹰在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一只鱼鹰在水面上捉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采摘葡萄,满载而归,慢慢地,北风开始把湖水吹凉,冬天来到,月色之下可以听到狐狸爬过积雪,野兔子经常跑来跑去。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要有多么安详,才会将一棵棵杂草顽强地生长写的出神入化,将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过程观察的如此细致生动。大概没有谁,比他更能领会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馈赠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季节并没有因他的来到与离开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间的皓月依然照临澄净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胜于一切语言,梭罗用两年多的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只为证明一个真理——只有简单而安宁的生活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生命内在的觉醒。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读罢,现实世界的焦虑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静的内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涟漪,对于生活的希望、热爱与满足如同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波纹,荡漾开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

  《瓦尔登湖》一书又称为《或林居纪事》,为作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林居实录,书中充满了田园魅力,足以激励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傍湖筑舍,竟相效仿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而这位“闲者”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季风景如画,梭罗经常喜欢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林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以后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我看来,《瓦尔登湖》不仅仅是讲述作者种庄稼、在蔬菜、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还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些深要问题。同样是描述自然生活,《瓦尔登湖》和《鲁滨孙漂流记》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巨大的不同之处,《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虚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非虚构作品,将作者的亲身经历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谛,就此点,两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作为艺术品的《瓦尔登湖》,在美国已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最在范本。《瓦尔登湖》的风格,若与同时代的作品,比如说,具有写作天才的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梭罗这种独特的体裁颇具20世纪的风格。当然《瓦尔登湖》的主题,显而易见,写的是19世纪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对字句文体选择似乎有点超前,颇具20世纪的风格。句子写的率真、简洁,一扫早期的那种漫无边际的文风,而且用字极其精当,富有实体感,几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缀字,这也是梭罗在当时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在此书中,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梭罗不论是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总是那么绘声绘色,那么引人入胜,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在写作手法上,我也发现了作者不少的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的应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书中,我还亲身领略了梭罗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见张扬,就像喜剧那样通俗易懂,它不仅使我看在眼里,心情轻松愉快,乃至忍俊不禁,而且还像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的幽默,令人深省。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2.《瓦尔登湖》读后感

3.《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篇)

4.《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篇

5.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6.小学读书笔记

7.《活着》读书笔记

8.《孔乙己》读书笔记

9.哈姆雷特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