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文网>作文>读书心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5-01-15 18:11:16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用1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这算是我哲学入门的一本书吧,但是哲学启蒙的书还是多次在书中提到的《三体》和《走到人生边上》。哲学类书籍果然不像小说、社科简单易懂,虽然这是没有什么很多大道理的书,都让我看得疲惫,多次都有放弃的欲望。

  本书主要有两条线,一是哲学入门知识,二是苏菲的故事。

  哲学方面

  书里从希腊哲学一直讲到了现代哲学,我对看本书的期待也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西方哲学发展,对哲学有那么一丢丢理解而已,没想到就抱着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都看的如此痛苦…不过感触挺深的。在接触哲学之前,我问自己哲学跟宗教对区别。我以前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对宗教的了解也…

  看本书给我的第一刺激理性是哲学基础。虽然到后来也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这种以感官为基础的哲学,但以严格的理性来思考哲学问题的这个观点对我有点冲击。

  因为刚看完,笔记部分还没整理,大概会从古典派哲学、中世纪哲学、人文主义哲学、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这几个方面来整理(凭印象写的,可能有错)。

  故事方面

  因为我看本书是为了学习哲学知识,所以对故事这条主线没有做过多了解,介绍完弗洛伊德后的章节就算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了,席徳的父亲所讲解对宇宙的故事因为在《三体》和《人类简史》中有所了解就粗略看完了。但苏菲的哲学派对发生的那些事以及最后两个世界重合的故事还是挺吸引我的,看了很多人对结尾的理解都是说苏菲的世界在少校的`书里,而少校的故事是在作者的书里,我们的世界又会是在哪呢?因为看的不走心所以有疑问,那根松掉的船绳到底是苏菲的世界影响了少校的世界,还是本文作者对少校世界的控制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又是如何到苏菲的世界中去的呢?

  虽然有疑惑,但是目前,暂时不想读第二遍了(主要是我目前静不下心来),感觉哲学入门还是得听课程才行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初三了,趁着寒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决定沉下心来放松一下,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正好妈妈说之前工作很忙,没有好好的陪我,要弥补一下,于是我和妈妈一拍即合,决定一起读这本《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它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主人公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现实、理想、自由、哲学这4个基本点出发,先后经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文艺复兴、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等。看这样的一部作品,仿佛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要我说“苏菲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宗教与非宗教,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碰撞,创造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给予人们一个无限的精神寄托和莫大的安慰。

  “苏菲的世界”也是也是个理想的世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过。今天尽管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以前不同,但是苏菲的世界理念和时代发展是相同的。

  “苏菲的世界”也可以现实的世界。自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时代,社会的每一次变更,都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或许也是哲学的世界。在苏菲的世界里,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劳动创造了人,宇宙是在膨胀,还是在收缩。预示着宇宙的无穷奥秘,所以说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哲学的世界。

  “我思故我在”通过苏菲的故事描述,我并不觉得轻松。这个社会日新月异,方显得我们更加的渺小,社会责任感更加重大。特别是在今天,父母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条件,时代为我们绘制了美好的蓝图,但现实和理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是我们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读完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了哲学世界的风采,也让我知道了探索精神的可贵,苏菲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打动了我,只要我们有了“苏菲精神”我相信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我们才会一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当你面对这两个问题时会怎样回答?确实,我第一次看到时不知该怎样解答。有的人认为这样的问题幼稚,没有任何意义,但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有个开始......

  因为生命会结束,很多人觉得命运的不公,也许“唯有清晰的认识到有一天终将死去,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多么美好。”大多人只有理想照进现实时,才看得到生命之光。其实,“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

  在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科,但我读过后才发现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我认为,科学与哲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失去了哲学,努力追求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我确实无法真正领略到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但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应当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能碌碌无为,至少为一个小小的目标奋斗过,至少在风雨兼程的路上拼搏过。一个躯体若是没有灵魂,他不可能走得长久,幸福。

  哲学家说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日子,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却找不到唯一的解答。但我们可以努力地活着!也许问题的答案更本不重要!也许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我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而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成长,学会勇敢。盛开在荆棘里的花,扑鼻的芬芳才会飘得更远,更久......  《苏菲的.世界》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对于看似遥远的哲学我也有了新的理解与感受。我一直认为做人要单纯,其实哲学也是一种单纯的思维吧!当你逾越了哲学上的关系,人生的体会又会更深切吧!单纯是一种态度,我单纯,所以我勇敢!当你开始仔细解答“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时,我想你的生命会让你感到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了,可由于种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国去了。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说除了必读书籍还要阅读其它任选的书目,我才在书柜里翻箱倒柜,把这本被我遗忘了很久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成不变的话题: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苏菲,她追求哲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在艾伯特的指点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这何尝不是在给我上哲学课啊!可是,也正是因为我对哲学的无知,使我感到书中那些句子是那么艰涩难懂,我真想“逃学”,但我又不禁被那种神秘感所吸引。一篇篇摸索着看下来,我竟越看越入迷。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了我的枕边书。读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也进入了苏菲的世界……

  “咦?这不是艾伯特的小木屋吗?”我坐着小船,来到小木屋门前。“吱——”门开了,乔斯坦.贾德先生竟从门里走了出来,“进来坐坐吧。”他对我的到来似乎丝毫不感到惊讶。“尊敬的乔斯坦.贾德先生,您好,《苏菲的世界》写得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的灵感来自哪里呢?”

  阳光透过窗户,折射在地面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乔斯坦.贾德先生往上推了推眼镜,微笑着说,“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却截然不同。我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极不寻常的信开始,苏菲每天都会充满好奇地等待着艾伯特写来的信。‘信里会说些什么?’不仅是苏菲,连读者的心也被牢牢抓住了!”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回想着刚才的画面,轻轻抚摸着这本书,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我在信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我想只有这样,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来说才更好理解哲学吧。”艾伯特先生眨了眨眼,显得更加精神,“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我陶醉其中,许多事物的影子从我眼前闪过,我依稀辨认出,雅典的高城,巴特农神殿,酒神剧院……

  渐渐地,我的眼里幻化出一只小白兔,我痴痴地想着,我到底是细毛顶端的生物,还是深入兔子皮毛的生物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世间的一切不是绝对的,可能也会出现白色的乌鸦。

  《苏菲的世界》如此说过。

  我对哲学一窍不通,兴致勃勃地翻开了这本书。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苏菲的女孩身上,开始时,一切都很正常。直到她发现了给她的信,接连不断地收到它们。来信的人很神秘,让她忍不住去寻找他,最终找到了给她上哲学课的老师——艾伯特。他讲述着古代哲人的故事。

  我便跟随着他们的脚步,看过历史的长河,了解了各种哲学家,学习了他们不同的理论。我思考过信上艾伯特给苏菲的问题,我指着自己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然后思考世界为什么存在,为什么有生命,生命又有自己的意识……我看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思考过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它们使我迷惑不解,又使我茅塞顿开——这就是他们为解决迷惑的思考。

  但只凭人类的发现难以寻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哲学家们就猜测,无论他们的想法多难理解,都无一例外地激起我的兴趣。

  正在我看得入迷的时候,又往后翻了一页。让我吃惊的.是,后面就是“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在她父亲的书里,一切都掌握在她父亲手中,席德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看书的人。

  太奇怪了,我想,我如此相信苏菲生活的是一个现实世界,但席德告诉我,她在一本书中。她在她的世界中,总会有“白色的乌鸦”:在书摊看到关于自己的书,席德父亲寄来的信,得到现实中席德丢失的东西,在小木屋外遇见通话中的人物……

  最终,艾伯特和苏菲到了现实世界,没人感受得到他们,但苏菲敲席德的头、松开了她父亲的船,都被注意到了。

  小说到尾声了。

  我合起了书,在茫茫宇宙,浩瀚星河中,很多是未知的:宇宙为何存在,又会不会消失,为什么一直在扩张,黑洞里有什么,宇宙外的空间怎么样……问题无穷无尽,但“白色的乌鸦”一直存在与世界的任何地方,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甚至是更大的空间里,我们也只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谈论了多个哲学家,而达尔文令人深思。达尔文是个伟大的人,虽然“伟大”一词很空洞,但用在他身上,我觉得再合适不过。

  年少时,他是个好奇心强、热爱自然的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彻底激发了对动物和实践的兴趣。他在上学时,到处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甲虫。青年时开始研究神学,又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不顾一切去环游世界,这无疑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后来回到英国,过了许多年才发表他的作品,由此可见其谨慎严密的态度,这也正是科学家应持有的。

  他的作品在英国引起轰动,那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

  我梳理了一下他的观点,主要如下:

  一、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

  二、进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然淘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就存活下来,继续繁衍种族。另外,生存竞争在那些彼此最为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最为激烈。

  三、人与类人猿必定是在某段时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四、在遗传中,每个子女之间会有些微差异,当发生突变时,会引起不利影响,而能够拥有一些优势,或能立于不败之地。

  诸多理论,恰恰也反映了“适者生存”这一主题。

  达尔文的理论为人类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以科学先驱的身份隆重葬于西敏寺。

  达尔文不仅是一个生物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我心中更是一个领头人,引导人类踟蹰前行的科学领头人。他是当时唯一一个公开质疑《圣经》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家。

  读达尔文,我感慨万千。

  如果说“适者生存”是历史的选择,那么今天,或许只有自己成为“强者”,成为“高手”,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不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压、所抛弃。只有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有一颗无畏的心,才能愈走愈远。只有保持好奇心,对生活小事加以关注,对生活现象加以研究,才能不忘初心,奋勇拼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第一次看《苏菲的世界》是在高二的阅读课上,稀里糊涂的看完了这本书,只觉得这本书看不懂,一知半解,好几天都陷入“世界是魔术师帽子里拉出的兔子?我是兔子身上的虫子?”的纠结中。即使在政治课本上已经学过一些关于哲学的内容,对于这本书还是很困惑。再看《苏菲的世界》,收获颇多。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穿插着哲学。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向女孩苏菲讲解哲学知识,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再到黑格尔,艾伯特用神奇的方式来告诉苏菲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开启苏菲对哲学的认知。读这本书,跟随着艾伯特,仿佛我便是苏菲,在艾伯特生动丰富的讲解中,一步步的走向哲学。从最基本的“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探寻人生命的意义,事物存在的源头,认识哲学是什么,到了解历代哲学家们的思想主张,不断提出看似荒诞无关紧要,却深刻的问题,在哲学家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对于生命、生活有不同的见解,改变思维与行为。

  《苏菲的世界》是艾伯特少校写给女儿席德的哲学书,书中的'苏菲其实就是席德,哲学导师艾伯特就是艾伯特少校。艾伯特少校用生动有趣的小说来向席德介绍哲学,而书中的人物艾伯特和苏菲因为哲学,对世界有深刻不同常人的认识,得以逃出少校的书,来到现实世界,见到真正的艾伯特与席德。小说结尾的离奇的结局,让人匪夷所思,很好奇哲学导师艾伯特和苏菲离开书后的生活,少校和席德是否会发现他们。可书戛然而止,故事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错综复杂、真真假假的故事中,对于哲学,对于世界观,我们学到了什么。

  《苏菲的世界》是哲学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在苏菲的世界中,对于生命、宇宙、人生意义,我们有了好奇和深刻认识,书的离奇荒诞让我们更加去深思,去探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我们是谁?是书中的人物吗?是在被更强的手操控吗?我们从哪来?是被别人创造?还是说我们真实存在?

  “哲学是一种工具,一种让人们以更高、更深远、更本源、更根本的洞察力剖析世界的工具。是一支锋利的手术刀,划破世界遮遮掩掩的面具,将本源展露在宇宙的光芒下,为人们所观察、解构、分析、慨叹。”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了对世界本源不同的思考。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唯心还是唯物?无数的哲学家向自然宣战,向宇宙探索,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献身,因为我们想知道,我们是否真实,那个神秘的领域总是散发出难以抵抗的魅力。

  “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意义,思想的尽头,规律的本源。”宇宙,生命,思想,规律,混合在一起,永远都分不开,即使自古以来的哲学家们都有着各自的.观点,但充满智慧的到最后总是殊途同归。不同人的观点总是会不谋而合,作为人存在,其实是很有局限性的,但是人的思想无边无际,所以对于世界我们可以任意思考,对于本源我们可以任意探索。我们不能局限于眼前,我们要尝试着跨越大河,翻过大山,走向更加辽阔的天空,那是我们最好的归宿,那里的人都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世界观,价值观,怀着的是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对本源的追问,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定义。

  那世界究竟是什么呢?哲学的导师引领着苏菲一步步走进哲学的殿堂,一点点的有了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她一点点的探索,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席德的爸爸创造出来的人物,而席德的爸爸是被作者创造出来的人物,那么我们呢?这跟我以前的想象倒是不谋而合,我以前常常会想,或许我们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剧本里面,当死亡之后,剧本自然完结,我们作为我们,作为自己,却无法决定我们的任何事,长相,身高,甚至于连我们自己的性格都很难去控制,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真实启蒙之于人,犹如阳光之于土。

  读之甚晚,颇有遗憾。

  哲学内容往往晦涩难懂。这本书大半部分是以给一个14岁的女孩教学的口吻来写的,所以在讲述哲学时举了许多贴近的例子,脉络清晰,内容易懂。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也非常有意思:转述以及转述别人的转述。席德的父亲通过写给苏菲的信纸将哲学基础转述给席德,同样,乔斯坦·贾德通过席德的父亲,将哲学转述给真实世界的我们。转述的魅力在于,乏味的教学时间将掺杂着各种出乎意料的故事,我们时刻抱有期待,抱有疑问,抱有惊喜。所以读这本书就会有拆俄罗斯套娃那般的新奇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古人云“凤凰引火自焚换来新生,我舍弃过去换来崭新的生活。”千年轮回,道不出我的惆怅,若有一场大火,宁自投燃鬓,不自懊怨,定是焚书坑儒那场蓝色的火焰,雨浇不尽,风吹不去。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世界。它给予你的是一种思考人生的哲学。我爱它,又想弃之于它,因为我想要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至今已经温读两遍。第一遍,尚且年幼,悟不尽内涵;第二遍,虽称不及成熟,却也拥有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观。

  我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的存在而存在;不知道为何要提笔写下下文;可能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感觉吧。是的,我在寻找。

  独自热忱着一腔热情,独自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因为”,但是拥有无数个“可能”。用一百个设想去假设,用一千次尝试去实现,用一万次寻找去发现——

  “我”为何而存在。

  走过了一片片土地,去寻找另外的自己。在落日余晖中聆听禅房的钟声;在海下七、八米的地方飘浮寻觅海洋的心跳;在台湾小镇骑自行车漫步林间听树与风的歌。在巴黎街头,在威尼斯小巷,在丽江古街,在泰山古寺,渴望在下个街角,遇见可爱的“你”,帅气的“他”,未知的“我”。

  从每个人的眼睛中,去寻找。我看到了明亮的眼睛,深邃的眼睛,低沉的眼睛,颓废的,无奈的,朦胧的,渴望救赎的;我发现了好多的“我”,快乐,悲伤,冷淡,亲切,残忍,善良,成功,失败,然后我一次次的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像表盘上的表针,看着时间流逝,又不知爱惜,就如你不知道你为何而来。好在,现在,您还年轻,可以让我走到你背后,轻轻拍拍你的肩头说:

  “嗨,朋友,趁着年轻,出去走走,看看,认识认识自己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我从不相信“命运是上帝安排的”这类的.“鬼话”,那都是一些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的自圆其说。我只相信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的悲哀在于沉溺于过去的尘埃,模糊着当下的足迹,丢弃了攀高的阶梯。”

  你问我,找到了吗?

  可能还没有,但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你说:我是谢小天,我为自己来,也为自己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

  书中有几个句子,我很喜欢。

  “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辰。”

  看的时候觉得这句话真美。这是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了。大概是说,我们和星辰一样在旷远的.宇宙中孤独而不可重现地存在,既让人骄傲,因为我们和星辰一样可贵又优美,又让人悲伤,因为星辰也是终将消亡的存在。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在我看不到的满天星火里,那跋涉千年的星光终于到达地球,而发出光芒的星辰,或许已经湮灭无存。我们,也是星辰。

  “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

  黑暗中亦有光芒的存在,每双不同的眼里,亦会有不同的世界。在她的眼里,黑暗,只不过是缺少光芒的照射。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你遇到的黑暗,只不过是,太阳有点迟到。

  哲学给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么哲学是什么?《苏菲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个戏法要数十亿年才能变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不可思议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他们年纪越大,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里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和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死命抓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

  因此,我认为,哲学的本质就是好奇心。好奇心让人们思考,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认为世界本该是这样。这样的一些人,就是哲学家。

  说不定,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开始思考。翻开《苏菲的世界》,它会带你走进一个智慧的哲学圣殿。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有关于哲理的书。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十四岁的平凡少女。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信中提到了一些哲学知识,并从此和信中的神秘导师学习,她对世界的认识就有了一个改变。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她开始思索。她用她原本的悟性及后天的知识,企图了解和解开世界的谜团。但是,从导师的信中可以看出,事实真相比她想得更加怪异和离奇。

  这一本书,是智慧的世界。它的作者是桥斯坦·贾德。桥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在挪威,写下了这本唤醒对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这本书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在书中苏菲思考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问?可是,我就是我,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我的名字叫伍喻恒,那么从古到今一共有多少个伍喻恒呢?未来又会出现多少个伍喻恒呢?这些伍喻恒可以代替我,继续生存下去吗?不,我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拥有独立的人格,帅气的外表,强健的体魄,发达的头脑,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没有人能够替代。或许,这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也是十分有趣:世界从何而来?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世人的问题,从来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而地球也只是太空中的一颗星球,那么太空从哪里来的呢?在某一时刻,世界从无到有,这不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吗?有些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帝能创造出自己吗?那个时候他自己也不存在。每个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开始,而那个开始的事物又有另一个开始,这不是很神奇吗!

  简简单单的两个问题,却有一股无法看透的魔力。人们都习惯了事物的存在,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我认为就是哲学。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哲学问题,引发了我们思考,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在探索这些奥秘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弄懂或者想通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或事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听起来简单的问题却在这本书中变得神无法回答。

  14岁的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件,因为他的问题使这个世界像谜团一样在他的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他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与印刷术这三大发明,苏菲详详谈运用了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离奇。

  品读过《苏菲的世界》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对生命、宇宙万物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悟。这本书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灵的华美乐章。它使我如何去从哲学的角度观察、理解这个的.世界。我的脑中不断映出“为什么?”这三个字。

  全世界有很多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说灵魂会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还会有生命?”没有书籍可以回答除了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亚里士多德说:“人和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显的不同是人会思考。”英国经验主义大师培根在其随笔中写道:“青年人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时灵感来临如有神助。”这些话语都表达了思考的重要性,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另一大感悟。苏菲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解决了艾伯特留给她的一道道哲学问题,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思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那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本就是要在不断的思考中补全自己的思维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苏菲的世界》既是一个智慧的世界,又是一个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世界对我们来说是许多未知谜团的组合,是各种猜测与思考。

  这本充满哲学色彩的书,不仅解开我对这个世界的疑问,对宇宙万物的探索和赞叹生命之美,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苏菲身上带给我的思考的力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对于哲学是什么,可能并没有一个让人完全信服的定义,但书中一个比喻很有意思。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从帽子中变出小白兔,这只小白兔就是世界,而我们就处在兔子皮毛的表面,努力爬到毛发的顶端以期看清整个世界,这大概就是哲学。

  一直以来提到哲学,好像就是白胡子老爷爷,神经质似的念叨着,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以前的我也持有类似的印象,尊重哲学的同时,总感觉哲学如雾里看花般朦胧飘远,又如玫瑰般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苏菲的世界》,严格的说这是一本写给青年人的哲学入门书。

  以故事来串起哲学史大概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期间不见啰嗦的说教,看到的.只是对话、聊天,以及看似荒诞最终恍然大悟般的情节,完全摘除了以往哲学刻板、严肃的标签,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同时如涓涓细流般将哲学历程娓娓道来。

  回忆全书,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一道闪电划过,最早的先民在寺庙前祈祷跪拜,口中渐渐有词;朴素主义哲学家眉头紧锁,思考泥土和水缘何能造就青蛙;古希腊广场中,苏格拉底向每一位经过的市民诉说着明白无知才是聪明的理念;柏拉图站在几十个一模一样的饼干前,构建着自己的理型世界;亚里士多德发出“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的宣言;犬儒学派在木桶中找到快乐源泉;伊壁鸠鲁在花园中追寻心灵家园;传教士手捧圣经宣示上帝的到来;笛卡尔以手抚腮说着我思故我在;史宾诺莎说,只有一个上帝存在;休姆说,除了我能感受到的,其他都不存在;康德说,遵循道德准则,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黑格尔站在湍流边说,河水怎么看取决于两边的石岸;祁克果说,落水的人最关心的是如何得救,而不是会不会淹死的思考;大胡子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不仅要诠释世界,更应该改变世界。

  哲学的可贵正在于对于一切持有好奇的心态,看到身边人如同见到外星人一般,其实每个人也正如外星人一般独一无二,有生命、会思考,这正是令人惊讶的事实。

  哲学不能带来物质,却能吹散人生成长的迷雾;哲学不能带来快乐,却能查寻令人不快的源泉;哲学不能创造美好,却能擦亮发现美好的双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08-08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2-0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8-2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9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15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9-12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1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11-20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09-30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