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文网>作文>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时间:2022-04-19 13:20:1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死亡诗社》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1

  初看影名,第一反应是电影剧情可能会比较悲凉凄惨,但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它带给我的却是震撼与感动。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里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基丁老师带动下,年轻的学生们在视“传统和纪律”为第一要务的“地狱学校”,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学,领会到了诗歌的非凡魅力,体悟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种可能。基丁老师用他所特有的方式,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规,而是释放属于年轻时代的活力与激情!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

  有勇气展示个性,有勇气追求爱情,有激情热爱诗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去对之追逐。在这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片段里,“死亡诗社”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态度,明快而欢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温馨而感动。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影片中,一开始基丁老师因为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让当时的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但在渐渐的接触和了解中,学生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他甚至成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其中我认为和“爱”是分不开的,他在教育中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与诗歌去教育他的学生,以此让他们来明白生命的真谛。

  影片最后,基丁老师被校长呵斥快点离开,沮丧中夹杂无奈,但当伊桑·霍克站上课桌喊起那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心潮腾涌,心里都是感激和喜悦。

《死亡诗社》观后感2

  在假期中我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影片,虽然从片名上看这部影片充满着恐怖,但去实实在在是一个感人,让人受益匪浅的电影。

  这部影片所讲述的内容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教条学校。但一名叫基丁的老师打破了这个常规,顽皮淘气的男孩子们,在他们亲爱的“船长”基廷的启蒙下,迅速丰满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对基丁老师充满了敬佩,他敢于打破常规和不畏权威的精神,让我改变了对老师的认识,他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被课本所拘束。面对着同行差异和不理解的眼光,基丁老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坚持,他慢慢的改变着他的学生,让学生自己组建了自己的死亡诗社,自己思维的碰撞和交流的地方。

  影片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尼尔会自杀,而大多数电影中的人都认为是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尼尔的人生观,产生了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尼尔一开始是个不敢反驳父亲,听任父亲的这么一个人,

  但在他的内心中早就对父亲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不愿任凭父亲摆布自己的人生,就如他父亲想让他学医而他却想表演。背离父亲的他再宿舍里表现出了自己对表演的渴望,并成功演出,是基丁老师教给他了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心里。基丁老师只不过教给他沟通的方法并没有让他对父亲产生敌对心理。我认为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主要是父亲的抢大的压迫感使尼尔觉得自己的梦想被湮灭。从中也能看出被学校压迫者的一代代表,反应出黑暗中的无助感。

  另外,基丁老师让学生们叫他船长,我认为船长的含义是像水手一样在海上自由的航行的含义,更代表了基丁老师你教育准则和内涵。

  在影片最后,全体同学站在桌上一这样的方式来送别基丁老师,这反应出基丁老师的教育已经成功,他印象了这些未来的花朵 ,他的教育的种子深深的扎在了他们的内心。基丁老师的离开不代表他的教育的失败,而是象征着胜利的开始。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死亡诗社》观后感4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梦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样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坚持自我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坚持自我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杯具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最终突破了自我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死亡诗社》观后感5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的成长历程。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人。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毕业,后又回到该学院教书。威尔顿学院一向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而基廷老师在授课时却一改学校的常规,他在上课时让学生撕掉书本上的页码,不让学生被书本的内容所禁锢,他让学生们大胆地去想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情怀。可以说,基廷老师深刻地影响了这群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师难能可贵的在于他教育有方,从他第一节课让学生们撕掉书上的页码,到他让学生们聆听照片的声音从而珍惜时间;从他告诉学生们可以亲切地叫他“Oh Captain,My Caprain”,到他让学生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并大声地在课前朗读;从他让每位学生站在讲台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学生们一起比赛橄榄球。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他倡导规则内学生应该自由地去想象,去表达,去追求的思想。我觉得这就是诗歌的本意,也由此,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是老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电影的答案是让学生敢于超越前人,是不循规蹈矩,是向往自由。自古以来教育该是怎样的,我说应该是因材施教,从没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不过我更赞同电影的观点,如果让学生在课本的`内容中学习,那就像是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进,这是徒劳无获的,诗歌是表达作者想法和内心的,假如往前推几百年,那时的文人写诗也有课本教吗?结果显而易见,唯有遵从内心才是最好的诗歌。

  电影的结尾,基廷老师因为尼尔的自杀牵连而被迫离开学院,在他临走时,班内的学生们用曾经他教他们的一样,站在课桌上,喊出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令人感慨万千,老师走了,但也许更多的人能找到学习之道。

《死亡诗社》观后感6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7

  假期中我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这部名字有些恐怖的电影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其中关乎师生情,同学情,还有主人公们那份对文学的崇高热忱……

  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沉闷而教条的贵族学校,直到一位诗歌老师——“船长”基丁来到了这所学校。他以他独树一帜而又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迅速获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他们发现基丁老师曾是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学校秘密组织中的一员。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们决定重新创立死亡诗社,每天晚上他们都到学校的山洞中朗读诗歌,直到一天他们中的一员在校报上以“死亡诗人”的名义刊登了一篇激进的文章。学校决定对此事进行调查。随着成员尼尔在父亲的压力下自杀和另一个成员卡梅隆的告密,学校偏执地认为是基丁老师错误引导了他们,师生们也只好悲伤的分别。

  基丁老师虽然遭到学校开除,但他用他的热忱和激情带给学生们的深远影响却是难以磨灭的。他的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如同普罗米修斯带给黑暗人间的火种一样,使这个毫无生机的学校重新充满活力。

  基丁老师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卡匹迪恩”,在拉丁文中即“珍惜时间”的意思。他希望学生们在学生时代能够珍惜宝贵的时光。影片中基丁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了学校的照片墙。当尼尔等人看到一个个手捧毕业证书和考了高分的试卷的往届学生时,却被告知他们在毕业后过着枯燥而乏味的生活,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他们在那里反复朗诵“卡匹迪恩”,也正是在那一刻,他们真正理解了诗歌。

  基丁老师教会了学生们突破常规。他不希望学生采用课本的理论方法来欣赏诗歌,为此他要求他们撕掉书中这部分内容,因为在基丁老师眼里,诗歌是要自己去体会的。他带领学生在院中随意做他们想做的动作,抑或是在广阔的草场上踢球。

  基丁老师的课堂在外人看来总是疯狂而无所约束的。但或许也正是他们的“疯狂”和对自由的追求,才使他们真正明白了诗人并不是只会写韵脚的自娱自乐的文人。他们理解了真正的诗人是怎样的,在走路时,他们是舞者,在绿茵场上,他们是斗士,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创造者,他们珍惜当下,而又歌颂死亡。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全部,或许这就是死亡诗人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8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基丁和一群希望突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师鼓励学生们在读书或者读诗歌的时候,不要只关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师哼着的《扬基进行曲》、及时行乐的信条、撕去教科书上伊凡所·普利查矫作的诗歌分析,在威尔顿学生长期被窒息的心灵中引发了一场地震。

  他可以带领学生站上讲桌,让学生们换个角度体会不同视角。

  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亲切称呼他为“船长”,但是在其他老师眼中他却成了异类。

  喜爱他的学生们翻出他的简历,并在简历里看到基丁老师曾经参加过一个“死亡诗社”学生组织,这个组织的学生们会定期在山洞中聚会,聚会时轮流吟诵诗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师不曾想到,他的学生尼尔重建了“死亡诗社”,在当年基丁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透过电影看家庭教育,有个学生名叫尼尔,父亲对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尔的学习成绩很优秀,考试都是A,但是尼尔却热爱表演,并希望父亲能允他参加戏剧表演。

  但是尼尔的父亲却认为他热爱的戏剧表演是不务正业,尽管尼尔一再请求,但是并没有被父亲接纳。

  在他瞒着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后,彻底的激怒了他父亲。

  他父亲完全没有看到儿子在演出后获得的掌声和认可,也没有看到儿子在舞台上闪烁的光芒,他只需要儿子执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亲要把他转到一所军事化管理的院校时,他和父亲爆发了短暂的争吵,最终在一句“nothing”的回答后,尼尔放弃了自己,他选择了自杀。

  他无力争取自己的兴趣,也无力和父亲抗争,饰演尼尔的演员把尼尔内心的失望和无助演的非常打动人。

  为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尼尔的父亲在发现儿子死后发出的呼喊,是愤怒、是悔恨、是自责,在他把儿子的死归罪到基丁老师身上时,我们似乎已经找到答案了。

  学校迫于压力,最终辞退了基丁老师。

《死亡诗社》观后感9

  刚才看完了电影 死亡诗社很受触动,所以还是写点什么吧。

  看了开头,以为是很普通的校园青春剧,但是,整部电影在尼尔父亲出现在剧院那一刹那改变了。变得无比沉重。在我看到尼尔那无助的眼神的时候,在我听到他说nothing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选择自杀。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要想尼尔那样,顺从父母的意志?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呢?我们自己的思想呢?没错,父母们是爱我们的,是为我们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显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就像许三多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关于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较深,我也讲不好。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说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文件,我也会签的,这是实话。我绝对不会像卡麦隆那样背叛诗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会为此而退学。我想,换了我,我也会踩在桌子上,大声的喊一声 captain, my captain!我坚信John keating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还有,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结尾和闻香识女人太像了!

  最后用电影里面的一首诗来结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观后感10

  能让我心头一震,感通身受的哭着笑,罗宾·威廉姆斯真没让人失望,这么多年观影真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死亡诗社》,听起来就压抑沉闷的电影,对的,就像你认为的那样,它一定会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猛烈撞击,就像死亡和诗一样,我一直觉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诗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艺术。但是电影讲的并不是这些,电影代入的还有人生态度,成长,自我救赎,以及那些闪着光的青春荷尔蒙。

  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老师印象深刻的几堂课,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课堂上让学生们站在讲桌上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撕掉书本第一章概论,让学生们追随自己的内心写一首诗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课堂外以每个人走路的姿势和状态来观察最真实的一面。是的,泛泛来看这些没什么新奇,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代进去,你就知道,我们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这样的老师有多么的难得。基汀老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是学会独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让todd自己感受并大声朗诵自己的感受时我激动的不行,哭着笑,我似乎特别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个能让你心头一震,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我可以这样看世界的新态度,才是人生最最宝贵的东西吧!

  我们教育的大环境死水一潭,传统,墨守成规,我们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但是个体的成长经历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会遇到像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这样的老师,必然会在内心点燃一个小火苗,受益终身。其实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种能力的,一般像基汀这样的老师会给到你这样的能力,忠于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适合与不适合自己判断,对自己的生活笃定而又有自己的态度,其实只有这样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那些被裹挟以及随波逐流的生活,终究是自己厌烦也被别人厌烦。这种发光的生活态度,大多数人是不能无师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或长者点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电影或书籍如果能在年少时受到启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死亡诗社》观后感11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教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结局感人至深,落泪了。

  尼尔喜欢演戏,父亲却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学医。从来没有和孩子进行等位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欢的东西。以一位长辈的口吻强势要求孩子放下自我的爱好去做自我强加给他的事情(真想一个巴掌甩过去)。尼尔妥协了。结果尼尔开枪自杀,父亲和学校却把职责推给了尼尔的教师,一位对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启发的好教师。

  “我们不会让你毁灭你的生活。(台词)“殊不知家长的逼迫已经是对孩子的一种毁灭。“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我不会让你白白糟蹋。(台词)”不明白多少家长以此为由进行着无形的杀人行动。

  我想很多教师和家长应当都没有想过,逼迫自我的学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利益至上的长远目光我是真不明白该如何评价。能够理解他们为了让自我的孩子谋求好的发展而迫使他们急功近利的读书学习。

  但我更想说的是,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事,活到八十岁的人七十岁退休也还有十年时光是脱离自我的工作的。而对生活的热情和理解才是一辈子的。

  “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赚钱,赚很多钱,赚更多的钱。”听到这样的回答如何不让人难过。

  物欲已经超越精神世界而称霸了吗?那实在是人类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新闻说到某某学校某学生跳楼自杀,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深层原因。学习压力大的背后是什么,元凶就是这些自以为是为了学生和孩子好的家长和教师。为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们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无法避免的是在求学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学这学那,我的专业也是我自我喜欢和热爱的。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大事!

  作为一名深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的学子,我能够深深的体会到,教育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心酸。期望中国考试制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仍然骇人听闻。

《死亡诗社》观后感12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名字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然而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后,留下的却是感动与震撼。《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其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画面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的强大威慑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一个叫基丁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基丁老师与其他老师相比,最不同的便是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就是撕书。他让同学们不要顾虑,不要因为那些是伟人的话而深信不疑。他崇尚自由,不依照课本循规蹈矩,还让同学们站在讲堂上,教导同学们要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他也从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而是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领会学习的真谛。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尼尔的,爱好学习戏剧和表演,基丁知道后鼓励他要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料,尼尔的父亲坚决反对尼尔的想法,只想让尼尔一心学习,考上哈佛,以后做一个医生。然而尼尔不想走父亲所安排的路,但无奈之下只得听从父亲,尼尔找基丁诉说心中的苦闷。基丁多次找他父亲谈话,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尼尔以自杀的方式向父亲做出最后的反抗。而基丁也因为“教唆”学生的缘故,遭到学校的辞职。

  整部影片的高潮我认为就在最后基丁离职的时刻。他之前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的将自由的种子种在了学生们之间。在他临走时,他的学生们都站在了讲台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送别这位可爱可敬的基丁老师。

  虽然基丁老师无法再带领他们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我相信他的学生们一定不会辜负基丁的那一片心意,他们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死亡诗社》观后感13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上学的学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师。JohnKeating老师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让学生们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师,甚至让学生们把课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这个学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单调且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评为非正统的教育方式。

  他引导着孩子们重建了“死亡诗社”,他让他们用自己一瞬间的灵感来创作诗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他让一群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开朗。

  Todd原来是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同学,后来因为John Keating老师的鼓励,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JohnKeating还鼓励了一个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戏,演了一场很棒的戏,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做一个只听父母话而不敢做自己爱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终自杀了,因为他的父亲想让他上哈弗然后当一个医生,而Neil自己却想做一名演员,却征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开除作威胁来逼其他几个Neil的同学签字,并开除了JohnKeating老师。

  我认为John Keating老师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没有教好学生们怎样处理事情、压力,而Neil就没有经受住来自他爸爸的打击,开枪自杀了。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聪明……我感谢这部电影!

《死亡诗社》观后感14

  《死亡诗社》就是这样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复思虑的电影。

  自由与规则之间似乎总是一对矛盾。就如同电影中的校长,他所象征的就是一种规则,也是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基廷老师则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学生所向往的生活。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看,似乎更加青睐与颂扬基廷老师的自由主义精神。但其实规则与自由之间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平衡点,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状态。比如撕去教科书前言部分的那段场景,基廷所要学生们撕去的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是要学生们撕去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封条。社会需要规则,学校也同样需要规则。遵守规则既是一个社会、集体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人的基本品质的反映。这些规则不仅不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发挥,而且更是保证了每个人个性思想、创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的是,校长所谓的规则并非我之前所讲的规则,他只是在假借规则这一名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后男孩之所以要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他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而只是因为他没有走家长、学校给他规划的那条“经济仕途”而已。为了自己喜爱而终究因为现实中重重压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戏剧表演,他选择了自杀。因此校长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旧,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抹杀。他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将学生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输送进名牌的大学。他所要维护的已经不是学生这个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赖以生存的学校的名声。

  另一方面,我认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尔的家庭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亲子之间,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信这部影片还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死亡诗社》观后感15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文章:

《真爱》观后感04-01

讲座观后感03-11

奥运观后感03-08

春晚观后感03-04

《1921》观后感02-17

关于观后感02-10

《影》观后感02-06

《法眼》观后感01-25

《宫》观后感01-22

《镜子》观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