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名言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名言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的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荀子的名言1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金。
3.勿为今日不学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有来年。
4.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1.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12.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荀子的名言2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见《荀子·非十二子》。当(dàng档):恰当。知:明白事理。这几句大意是:话说得恰当,这是明白事理;不说话时也很恰当,这也是明白事理。一个人是否明理,不在于说不说话,话说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语是否得当,是否恰到好处。说话时正是该说的时侯,且说得恰如其分,这是明理;沉默时恰好是不应该说的时候,这也是明理。这几句可用于说明言谈必须得当。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天论》
荀子《荀子·天论》经过历代都相沿不变的东西,足以作为一贯适用的原则.朝代有兴衰变化,但都是用一贯的原则来适应.整理出一贯的原则来,社会就不会混乱.不懂得这个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如何去适应事物的变化.道贯:一贯的原则.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理:整理.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见《荀子·劝学》。崖:高峻的岸边。这两句大意是: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都显得光泽滋润;珍珠产于深渊,连高岸边上的土石也显得不干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事物积于内必形于外的道理,并进而联系到为学也是一样,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自我修养,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并表现出来。现常用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见《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见《荀子·法行》。本句大意是:好医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尽快治好,所以凡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去上门求医的人就多。本句多用来说明从病人的多少,可以看出医生技术的高明与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识渊博、处世经验丰富的人,登门求教的人就多。
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战国·荀况《荀子·君子篇》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战国·荀况《荀子·成相》。戒:警惕,戒除。有(yíu右):通“又”,指重犯错误。这两句大意是: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警戒,以后必然重犯。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错误而不思悔改的人。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过:过分,夺:剥夺。予:赐予.这两句大意是:愤怒时不对人过分地处罚,高兴时不对人过分地赐予。处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可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在执行时过宽或过严,这就须要人有较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不为喜怒所左右。对犯过错甚面触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恼怒.也不惩罚过分;对作出成就或自己欣赏的人.即使再喜欢,也不奖赏过分。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作到赏罚得当.
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恶(wù悟):讨厌,害怕。辍(chuò绰):停止,废除.辽远:遥远宽广。匈匈:同“汹汹”,吵吵嚷嚷。这儿句大意是: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玲而废除严冬,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遥远而改变宽广,见识远大的人不会因为目光短浅的人吵吵嚷嚷而停止行动。这几句先以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喻,强调人们的正常行动不要因为种种干扰而中止。可供论述人应当有坚定的信念时引用。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荀子是。“性恶论”者,他强调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所以主张~.认为选择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可以使人远邪近正.修身立德。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乐易:和乐平易。忧险:忧危,忧虑戒惧。夭折:短命。这两句大意是:心情和乐平易的人常常长寿,精神忧郁、戒心过甚的人常常短命。这两句从精神状态方面谈养生之道。性情平和,处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体各部分的正常代谢,有益于健康长寿。精神抑郁,愁肠百结,思虑过度,戒惧过甚,就会损耗精力,不利于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发挥,这样身体就会大受亏损,常常导致短命夭折。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应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忧思过度,以免有损身心健康。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怠慢:懒惰,松懈。作:发生。这两句大意是:懒惰、懈慢就会忘记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人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而懒惰、懈慢会便大脑处于松弛、麻木的状态,以至于忘记了自身的处境,忘记了对自身的防护,对一切持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送样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警觉、谨慎,不可懈怠。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大略》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纤纤(xiān先):细微。这两句大意是:灾祸的产生,是由细微的萌芽状态开始,~点点发展起来的。灾祸的发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的过程,它的开始总是由细微处萌芽的。所以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灾祸的苗头,都不可掉以轻心。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对灾祸要注意防微杜渐。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本性。可以用这几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仲尼》
战国·荀况《荀子·仲尼》。嗛(qiàn欠):不足。这几句大意是: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险的时候。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富足的时候要想到不足的时候,预先为之谋划;处境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预先作好准备。这就是所谓“有备无患”,即令有患亦可以从容应付。因为世事是复杂的,人生是曲折的,对于逆境不可不防。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居安思危。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战国·荀况《荀子·不苟》。养心:指自我修养。本句大意是:君子的自我修养以真诚为最好。“诚”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有真诚、忠诚、诚恳、诚实等多方面的含义。撇开当时的封建内涵,那与奸诈、虚伪相对的“诚”,仍是当代应该提倡的一种精神文明,在讲为人处事的准则时可以化用。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仕》
战国·荀况《荀子·致仕》。流:没有根据。流诉:谗言,毁谤。不官:不公开。衡至:横逆而至。这几句大意是:凡是那些没有根据的言语、说法、事情、谋划、称赞、毁谤,不公开而横逆而至的,高尚的人对这些要小心对待。世上总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言蜚语,不管它是毁也好,誉也好,既然它不敢公开,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传播,大多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作为,至少也是一些好奇无聊的人不负责任的妄言,其结果往往伤人坏事。所以高尚的人对此要洞察秋毫,谨慎对待。若是对己,要置若罔闻;若是对人,则不可以讹传讹。这几句多用于告诫人们对一切流言蜚语都要小心谨慎。
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战国·荀况《荀子·正名》。奋矜(jīn今):傲慢。伐:自夸。这几句大意是:有善于全面听取各种意见的明智,而没有傲慢自大的样子;有恩泽普及万物的宽容和仁厚,而没有自吹自擂的得意之色。这几句可引以形容那些谦虚、谨慎、贤明、宽厚的人。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儒效》——荀子经典语录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这几句大意是:处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公理的就树立提倡,无益于公理的就废除掉。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公理为标准,因为这符合多数人的利益,适合于社会的通行原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公理有好处的就去办,就支持;对公理没有好处的就坚决废除掉。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事要符合公理的原则。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战国·荀况《荀子·议兵》。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这几句大意是:凡是各种事业的成功,一定在于恭谨小心;它的失败,一定在于怠慢疏忽。所谓“敬”,就是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一丝不苛;所谓“慢”,就是敷衍了事,马虎大意,怠慢疏忽;“敬”.显示出对事业的追求,“慢”,暗示了对物质生活的贪图;“敬”表现出积极的进取心,“慢”表现了消极被动的心理。很显然,“敬”与“慢”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态度,自然也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前着将使事业兴盛发达,后者势必导致衰落失败。可以此二句说明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将带来不同后果,勉励人们勤于事业。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这几句大意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这叫做聪明;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便是愚蠢。~几句看来很简单,实际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在一般人看来.有谁不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呢?但在实际生活中,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人太多了。那种指鹿为马的人,那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那种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的人,无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尽管他们这样作总会找出种种借口,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是最愚蠢的。这几句蜕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说明人的聪明与愚昧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大略》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知:同“智”,这两句大意是:滚动的弹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语遇到聪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真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滚动的弹子若在倾斜的地上滚动,将是越滚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碍,弹于便无法滚动了,流言蜚语遇到那些拨弄是非者,则会添枝加叶,越传越离奇。但谣言一到聪明人那里,便会嘎然而止。因为智者不会相信这些流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见《论语·阳货》)。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正名》——荀子名言
战国·荀况《荀子·正名》。无稽(jī积):无从查考,无根据。这几句大意是:没有根据的言论,人们见不到的行为,听不到的计谋,君子应该慎重对待。没有根据的言论,或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或别有用心,造谣诬陷,人们自当慎重对待,不可轻信;“不见之行,不闻之谋”皆处隐幽之中,人们不得而知,多鬼蜮魍魉之行,往往出人不意,攻人不备,人们尤当慎重对待。这几句是从《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化来,用于告诫人们要警惕那些无稽之言和暗地密谋、隐蔽施行之事。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柱:通“祝”,折断。束:被约束。这两句大意是:过于刚强就自己招致折断,过于柔弱就自取约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跟度,超过这种限度,就会导致矛盾向相反方面转化,这两句话正说明这样的哲理。可用于对性格的规劝。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个人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定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加强修身立德的锻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命》
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
荀子的名言3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2、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6、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7、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9、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0、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11、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4、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5、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16、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1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8、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9、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20、学无止境。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2、酒乱其神也。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25、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28、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2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30、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31、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32、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33、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3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3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37、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3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0、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41、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4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3、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44、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45、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4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47、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48、公生明,偏生暗。
4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50、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5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3、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54、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5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56、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58、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59、笃志而体,君子也。
60、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1、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62、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6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4、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6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6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67、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6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69、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0、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71、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7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74、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75、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7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77、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78、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80、思索以通之。
81、公生明,偏生暗。
8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83、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4、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85、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8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7、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荀子的名言4
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幺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4、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5、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6、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7、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8、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9、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12、勿为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1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4、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15、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1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7、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18、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19、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20、人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2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22、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23、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24、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25、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26、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8、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29、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30、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1、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32、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33、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34、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3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36、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37、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38、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40、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41、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荀子的名言5
1.笃志而体,君子也。
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3.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6.学无止境。
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0.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2.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1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15.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16.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17.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18.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9.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20.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1.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 荀子名言
2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23.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
2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25.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26.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32.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33.公生明,偏生暗。
3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36.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37.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38.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39.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40.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41.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42.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4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4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4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4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荀子的名言6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8]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荀子名言
1、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2、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3、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4、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5、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6、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7、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8、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9、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10、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11、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12、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13、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14、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15、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16、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17、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18、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19、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20、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21、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22、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2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24、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25、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货,所愿不得遂毁之。组织里若有人送礼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则常反向攻击。
26、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27、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8、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29、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30、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31、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3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33、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34、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35、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36、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3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38、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3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0、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41、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42、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荀子的名言7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荀子的名言8
荀子《劝学》里的名言警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原文: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的名言9
1、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4、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5、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7、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8、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9、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12、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1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4、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15、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6、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17、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8、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1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20、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2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2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5、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6、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27、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28、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3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3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2、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3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4、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35、礼者,人道之极也。
36、笃志而体,君子也。
3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8、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39、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40、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1、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4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43、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44、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45、学无止境。
46、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4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49、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5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51、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2、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53、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54、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5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5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7、思索以通之。
58、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59、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60、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61、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6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6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64、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6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7、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68、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6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0、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71、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7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73、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75、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76、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77、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78、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7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80、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81、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82、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8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84、酒乱其神也。
85、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86、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87、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88、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8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0、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9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9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93、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94、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9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96、学不可以已。
97、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98、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99、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10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01、公生明,偏生暗。
10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3、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104、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的名言10
1、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2、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子
3、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5、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6、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8、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荀子
9、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
10、人只是一无所知的动物,没有教诲——荀子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2、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荀子
13、学无止境。——荀子
14、酒乱其神也——荀子
15、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
1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
17、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
18、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荀子
19、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20、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荀子
21、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22、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23、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2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
25、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
26、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
27、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荀子
28、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2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30、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1、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
3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3、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3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荀子
35、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
36、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
37、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荀子
3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39、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
40、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
41、恶之者众则危。——荀子
42、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4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
44、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45、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46、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47、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48、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荀子
49、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50、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
荀子的.名言11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8]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荀子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的名言12
1、尊严而惮,能够为师。
2、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3、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4、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6、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7、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8、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9、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1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12、公生明,偏生暗。
13、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4、笃志而体,君子也。
1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6、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7、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0、怒可是夺,喜可是予。——《荀子·修身》
21、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22、公生明,偏生暗。
2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24、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25、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7、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28、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29、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3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31、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2、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33、圣可积而致,途之人能够为禹。——《荀子·性恶》
34、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3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37、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3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3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40、君子曰: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1、学无止境。
4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4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45、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4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47、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48、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49、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50、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5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5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53、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5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56、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57、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58、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9、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60、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6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2、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63、思索以通之。
6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6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66、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67、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68、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6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70、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7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72、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73、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7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75、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76、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7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78、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9、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8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8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8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83、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8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85、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6、酒乱其神也。
8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88、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荀子的名言13
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4、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荀子·天论》
5、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6、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7、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非相》
8、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9、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0、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况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1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13、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
14、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6、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荀子·王制》
17、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9、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1、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2、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2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4、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25、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26、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况
2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荀况《荀子·大略》
2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况
29、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况
30、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
3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荀况
3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33、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荀子《非十二子》
3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35、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况《荀子》
36、功被天下,守之以让。——荀况
37、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38、酒乱其神也——荀子
39、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40、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荀子《荣辱》
41、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况
4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43、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修身》
44、不知戒,后必有。——荀况
4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荀子》
46、思索以通之。——荀况
4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4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50、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51、君子赠人之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52、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况
53、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5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55、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5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7、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58、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59、知而好学,然后能才。——荀况
6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62、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况
6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况
64、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况
65、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荀子《儒效》
6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况《荀子》
67、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6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况
69、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样,何以相有也。——荀况
7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71、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7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7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荀子》
74、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75、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
7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7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况
78、兵事以民为本——荀子
79、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80、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能够欺人。——荀子
81、以近知远,一以知万,以微知明——荀子
8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荀子的名言14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8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8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8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8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荀子的名言15
1、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3、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5、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8、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9、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10、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11、君子曰: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4、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17、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8、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9、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20、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1、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22、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23、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24、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26、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27、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28、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2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3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31、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3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3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3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36、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37、笃志而体,君子也。
38、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39、匹夫不能够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4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41、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4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4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4、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45、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4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50、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51、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5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5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5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5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56、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57、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58、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59、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0、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61、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63、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6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68、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69、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70、思索以通之。
71、酒乱其神也。
72、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7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74、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7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76、怒可是夺,喜可是予。——《荀子·修身》
7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78、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7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0、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81、公生明,偏生暗。
82、学无止境。
8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8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能够为禹。——《荀子·性恶》
85、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8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87、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88、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9、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90、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9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9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93、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9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95、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9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9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9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10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01、尊严而惮,能够为师。
102、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0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04、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10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0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07、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108、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09、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荀子的名言】相关文章:
荀子的名言09-28
关于荀子的名言12-16
荀子的名言名句07-15
荀子名言警句06-04
荀子的名言 15篇12-13
荀子的名言(15篇)10-17
荀子的名言集锦15篇09-09
荀子名言警句(必备9篇)07-12
经典名言06-07
经典的名言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