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一天又结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日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妮日记》读后感1
爸爸的杳无音讯,妈妈的死,姐姐的突然离去,使安妮,那个因为战争和疾病而不堪一击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击……她在3月初,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春天,悄然离去……
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但是她留给我们的作品却让我们深刻的.记住了,这是个只存在了十六年的年轻生命,却正如她日记里写的那样“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做到了,用她的心记录了仿佛发生在一个美丽天使身上的故事。记住了一个天使一样的少女,踏着凡间的尘埃,抚摸着战争的伤口,在痛苦和绝望的世界里种下星星点点的种子,漫浸希望的火种,灌注勃发的力量,储蓄着对于光明、和平的一切美好设想,对于未来世界的无限展望和期许。静静地躺在那本泛黄的日记里,淌在后人对于这段岁月无尽的沉思里。
读完了全本书,我有很多的感叹,为这个美丽感性的女孩。同时也深深触动了内心的和平,珍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祈求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2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
《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先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我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蔕。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先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十分简短,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
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应对着种。种恐惧、不安,但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但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能够选为世界名著,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安妮的坚强自信把我给感动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3
最柔软脆弱的是人性,最厚重刚烈的也是人性。——题记
无需忘记的身影,从没停止的向前,也是有微笑去点缀生命的快乐,再将它们贮藏成最幸福的菊花……
无需是二战中的神话——安妮。弗兰克
人们也许忘不了,希特勒向犹太人兴起血光四溅的屠刀。疯狂的杀虐人间的生灵。
也许,只有在那个隐密的小房子里,安妮才能得到足够的心里安慰。望着,听着,看着,到 处的一切切早已经面幕全失。而侧耳倾听的只有那轰响的机翼引擎。
她也渴望着青春,渴望着青春的潋滟,放出夺目的.光彩。她用日记记录下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播种对和平的希望。
她的个性即风格,像每片叶子,展示着生存的锋芒与美艳。
她甚至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如人性的堕落,常常从无视公理开始,社会的尊严,常常因 权力滥用萎缩。
《安妮日记》是体现当时犹太少女安妮的成长经历,日记中透露出一种早熟的才能,有一种 勾魂摄魄的感染力。从日记中我们了解这个女孩过早结束而又不寻常的人生,对所处的那个 孕育却吞噬了她的时代以及那个给她欢笑和痛苦的世界。
《安妮日记》读后感4
《安妮日记》里的小主人公安妮·弗兰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为什么呢?那就跟我来吧!《安妮日记》讲述的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和人在密室里的真实记录。安妮原来是居住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有外来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从这时开始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且把它取了个名字——吉。也从这时开始,她用她的笔以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在密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写下了关于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种种问题。
他们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这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也用日记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虽然她写的每一篇日记非常简短,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复自由。
我想:在密室里那么泛味、苦闷,安妮也面对着种种恐惧、不安,可是她怎样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写日记来消除这些呢?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记》里的日记很简短,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本书之所以可以选为世界名著,也因为它的真实和朴素,而也是它的真实、朴素,安妮的坚强自信把我给感动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5
放寒假的时候,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
通过安妮写日记,我觉得安妮应该是一个善良、活泼、坚强而且漂亮的犹太少女。她把日记当做自己的一位朋友并常常写信给日记。
安妮很不幸,国为是犹太人而被捕杀,没有办法,安妮一家中口只好离开温暖的家,搬到爸爸公司的一间秘密小屋,同时小屋里又搬来了4个人,他们8个人每天都不能发出声音,以免被别人发现。小屋里的8个人的性格不同,之间总会发生有趣的小事。
读完《安妮日记》我感到无比敬佩安妮,安妮16岁,却可以写出这样的言语,可以看出安妮的潜质和知慧啊!可到最后,密室的8个人被别人出卖,全部被送往集中营。多么可惜啊!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如果安妮一家没有被出卖,那安妮一定是个天才!也许她长大了还会成为著名的作家,或者思想家。
安妮的'文笔很好,从她的每一个字里,我看到了密室里8个人的性格,了解了他们,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安妮的内心深处。
我们应该记住安妮,记住她的天真,和坚强!
《安妮日记》读后感6
刚开学时Mr彭推荐我们读两本书,一本是《安妮日记》,另一本是《骆驼祥子》。
我们组组员比我买的早,他看了一些内容后说,安妮一家太惨了。
当我翻开书的第一页时,着实带有一定的哀伤之情。
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范丹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杜瑟尔医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莱尔、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屋,安妮在日记里一直称它为密室。
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克莱尔又体弱多病,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来到的时刻,纳粹分子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妈妈,范丹夫妇一家,杜瑟尔都惨死在集中营里。克莱尔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安妮,一个花儿般的少女,被纳粹分子残忍的夺去了生命。
《安妮日记》读后感7
有一本书让我感动,思绪万千。那本关于它的书“美好生活”这本书叫《安妮日记》。
故事的主角是安妮·弗兰克是德国犹太女子安妮·弗兰克家里并不是太富裕。
“我经常问自己,如果我们不躲起来,如果我们都死了,我们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也不会影响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这不是很好吗?”?安妮·弗兰克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犹太女孩。由于德国法西斯的残酷屠杀,她不得不躲起父母和姐姐“后屋”。在后屋里,他们白天不能开窗,晚上不能开灯。他们只能每天低声说话,一个月不能洗澡,食物越来越短缺,但他们仍然坚持生存。
犹太年轻人雄心勃勃,聪明才智,悄悄地死去。这些法西斯分子真的很可
从这本日记中,我觉得安妮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爱,钦佩,有自己的`恨甚至厌恶。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虽然她她仍然处于逆境中,但她仍然有一颗善良、热爱学习、随时约束自己的心。如果她做错了什么,她会说得很重。她会认真面对,及时纠正,反思并道歉。这一切,我做得不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学习!
我同情安妮,更钦佩安妮,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反思安妮,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幸福!
《安妮日记》读后感8
一翻开书,读完前言,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的心里也特别酸楚。前言主要讲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全面推行独裁统治,猖狂迫害犹太人。安妮就是其中一个犹太人,于是他们一家在那一年夏天逃往荷兰,落脚于阿姆斯特丹,住在她爸爸公司里的秘密后屋。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写的就是在秘密后屋里的生活。(从第11篇到最后一篇)
看第三篇日记的时候,我就特别同情当时还活着的安妮。1938年那次大屠杀发生后,她年迈的外婆只好投奔她们家,两位舅舅逃亡美国。1940年5月以后,他们的好日子迅速消失了:先是德军杀向荷兰,然后是荷兰军队投降,接着是德国人占领,从此他们的苦难就真正临头了。迫害犹太人的'法令一个接一个迅速出笼,什么犹太人必须戴一个黄星标记啊,犹太人一到晚上8点钟便禁止犹太人出门,甚至连坐在他们自家的花园里也不行。 1942年安妮的外婆去世了。虽然我的外公也去世了,但如果拿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去跟安妮那时的条件比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可是在那种条件下,安妮依然坚强地活了两年。而我,一点点苦都承受不了,更何况在那种情况呢?我觉得我要向安妮学习,学习她的坚强,乐观……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安妮日记》读后感9
《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集中营幸存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这本书从一个少女的角度记录了二战给犹太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日记中既有担心被发现的多次惊恐,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欢乐温馨。安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密室中每个成员的鲜明性格,使他们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而结尾又是戛然而止,一切欢乐、争吵都埋葬在发配往集中营的路上。少女童趣的'世界和那残酷的现实的碰撞让每个看完书的人都会陷入沉思。所以,这是一本特别的、深入的、记录二战的书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思考。
《安妮日记》读后感10
读完德国作家安妮·弗兰克所著的《安妮日记》后,感触颇深。
黑夜里我关掉灯,想象着我的小房间就是安妮曾经躲避犹太人所住的房间:“秘密后屋”。在这儿住上二十五个月,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晚上睡觉会被炮声惊醒,被警察的敲门声给吵醒,还会被小偷杂乱的脚步声吓醒……每天连上完厕所冲水都要胆战心惊。
安妮虽然也害怕这种恐怖的`生活,但她从不曾绝望过。她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望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渴望美好活下去的安妮,依然是那么坚强,尽管挫折一次次向她进攻,但她毫不退缩。犹太人——最聪明的民族,常常让人嫉妒,所以安妮——这阳光女孩也蒙受不幸,但她依然希望、等待着幸福的到来……
这时,我才感到我是那么的幸福,从小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被父母呵护着长大,就像温室里的花儿,经不起风吹雨打。
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的女孩,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坚强、勇敢、快乐地生活!
《安妮日记》读后感11
《安妮日记》。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日记,后来才印成书的。这本书主要写了二战犹太人大屠杀时期,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的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书的作者是安妮·弗兰克,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女孩,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我十分佩服安妮·弗兰克。书中的安妮·弗兰克,两年都没有出过门,甚至在家也不能自由自在的,在规定的时间里,她不能弄出一点动静来,厕所都不能上!天哪,这简直让人无法想象!现在的我们,只要不能出去玩,就乱发脾气,一点都不体谅父母,即使在家,也是上蹦下窜的,淘气极了。我自愧不如。虽然安妮·弗兰克有时候也会闹别扭,也会耍小脾气,但她身上有很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一起打开《安妮日记》这本书,一起来了解,安妮·弗兰克这个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吧,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她的!
《安妮日记》读后感12
《安妮日记》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犹太少女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安妮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德国已经侵占了荷兰,安妮一家和彼得一家还有杜瑟尔医生躲进了公司内的密室,来逃避危险,他们在密室的生活非常艰苦,为了不让警察发现,窗户全部钉上,白天不能有一点响声,他们的一点食品都是公司内部的员工偷偷提供的,他们的生活是极其的枯燥和烦闷的,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恐惧和病痛不断的折磨着他们,不停的`轰炸也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他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他们居然能在这么艰苦。这么危险的条件下仍然敢于面对现实生活,对生活充满着信心。而我平时遇到一点困难就不敢面对了。
我应该好好学习学习他们这坚强不屈。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
《安妮日记》读后感13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被视为异类,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犹太人,便令她死于非命,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在对春天的憧憬中凋谢了。
安妮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她的命运像是一幅带着压抑色彩的油画,让人感到悲哀。她每天给那个神秘的`吉蒂写信,透过一扇不常开的小窗子来观察这个世界并记述着她对一切的想法,还幻想着成为一个作家或记者,可惜的是还未等她走出这个牢笼,便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她的悲剧也是给每个人的一个警钟,是一个凝结着太多太多鲜血的教训。
安妮很天真,她一直盼望着战争的结束,又像是一个真实的记录员,不断地从小窗户中了解外面并一一记录下来,她想用她的日记来告诉人们种族歧视的不该,在她的日记中也流露着愤怒与恐惧却依旧写道:“世界虽然这样,但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也许她永远也想不出自己会被出卖而进入一个永恒的噩梦吧,只留下这本日记,记载着她的痕迹。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也许战争早已远离,但请每个人铭记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
《安妮日记》读后感14
在黑暗中我却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自以为的悲伤与痛苦,在战争和死亡面前都算得了什么,安妮的生活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他们在密室里待了两年多,这两年里,在外面的公司有人时,必须走路不能发出一点声音,不能上厕所,什么都不能做,他们的窗帘整整两年不能拉开一寸,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电台的广播,还必须在晚上外面的公司下班后,还有送食物的好心人带来的消息,安妮的父亲曾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她从小可以说是养尊处优,面对这样的情况,面对随时可能在他们上空爆炸的炸弹,面对纳粹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搜查,她和我们一样大,只有14岁,还要面对她对朋友们的深深愧疚与思念,可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的坚强起来,看完以后的很多人都会感叹,这真的是一个14岁女孩写出来的么,她从一个和我们性格很像的孩子迅速的成熟了起来,我们是否该问自己,如果我们在安妮那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做到像她那样么:
《安妮日记》读后感15
这是一本充满着黑暗、悲伤情愫的日记集!
二战中的德军,把原本安宁的犹太地区变得满目疮痍,人们不得不纷纷逃难。那里,炮火连天,没有一块地方是完整的。许多犹太人也躲藏到密室里,作者安妮和她的家人也是如此。
日记中,更多体现的是安妮对于她一定能离开这个“鬼地方”的.坚定信念。虽然住在一个毫无乐趣可讲的密室里,但安妮却总是很有信心,而写日记,则成了她最大的乐趣,因为她梦想成为作家或记者,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不可能实现,但这束微弱的光就总会强大起来。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一年一年的过去,安妮由一个少不懂事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孩子,一些问题,她也能够体会了,她懂得了男女是平等的,也正如每个地区的人也是平等的。
“我能感受到千百万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些生活看作是有趣生活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在当时的社会里,每个人对生活的憧憬,或许都在渐渐的消失,但我从这句话里看到的安妮却是那样的坚强,那不灭的火,似乎在她的身上又燃烧起来了!
【《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的心得感悟04-19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11-26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11-19
安妮日记读后感09-20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06-16
【热门】《安妮日记》读后感11-26
《安妮日记》读后感【热】11-26
【推荐】《安妮日记》读后感11-27
《安妮日记》读后感【荐】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