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
为什么是欧洲大陆征服了美洲和非洲,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等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作者认为决定各地区的发展的因素与人种无关,而是与生存的环境有关。
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可以驯化的植物种类和数目的多少,从而又决定了可驯化的动物种类的多。足够多的驯化植物和动物提供足够多的卡路里,使得粮食有大量的剩余,促进人口的大量增长。圈养的粮食与动物又决定了人类从狩猎游牧的方式逐渐成为定居聚集的生活方式。人口大量增长,粮食有剩余使得供应专职人员成为可能,于是,技术发明、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文字得以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文明由于环境的南北轴线或者东西轴线不同,使得传播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
由于人口稠密且聚集的生活方式,加上人与动物亲密接触,这为致命病菌在人群中流行提供基础。欧亚大陆人口的基数大,一次次致命病菌的接触产生的免疫力,这成为了以后摧毁屠杀各种土著人的重要原因。
当欧亚大陆的文字、战马、枪炮、病菌全都准备好的时候,印第安人等存在的新大陆就这样被占据,土著人被无情宰割。
本书通过大量的论据论证作者的观点,可读性强。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事例与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跟着作者思考,最后再得出结论。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2
用三周左右的时间读完了《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Germs,and Steel),这大概是历史类书籍中我读得比较快的一本了。
这是一本让我增长知识、大开眼界的历史读物。
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局部地区的人发明了枪炮,从而实现了对其它疆域人口的征服、土地的占领。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原因并不在于人种,不存在某些种族比其它种族更“聪明”,而在于地理上的优势。
当地可被驯化的动植物的数量决定了某些地区的人类会率先放弃狩猎经济,实现粮食种植,进而生产出多余的`粮食来养活其它不需要从事粮食生产的某些专业人才,如军队、统治阶级、手工匠人等;从事粮食生产比狩猎能实现定居并提供更多的热量,从而使该地区人口大幅增长。人口规模的增长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管理制度的形成,使一个社会群体能够积累足够的物资、养活专业的军队和专业的造船匠人,进而实现对其它地区的征服;另一方面,现代以前的战争,人口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双方的胜率。欧亚大陆在可被驯化的动植物的数量上占有天然的优势。
同时,大陆的轴线方向决定了被驯化的动植物是否能够更快地被其它相邻地区引进,例如,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走向,相邻地区的气候条件接近,有利于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传播;而非洲大陆的轴线是南北走向,气候差异巨大,且有沙漠等天然屏障,在一个地区实现种植和养殖的动植物无法跨越气候差异传播到其它地区。
气候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些气候带湿润多雨,土壤肥沃,适合植物生长,因此,粮食种植一旦被引进,很快便会取代狩猎经济;另外一些地区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即使粮食能够传播到当地,相比狩猎经济,种植粮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这些地区的人们更晚地进入粮食生产阶段。
上述观点只是本书论点的一部分。书里还讨论了病菌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在疫情当下时读到这些内容,很有现实意义。
书里还有一些观点和论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符合哪些条件的野生动物才可能被人类驯化为家畜;中国统治权利的集中对于失去领先于欧洲的优势起到了何种负面影响;病菌与野生动物驯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等。
也是因为读到这本书,我落实了一直想买一个地球仪的想法;书中讲到我不熟悉的地理知识时,对照地球仪看一下,非常直观。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3
科普类书籍中比较有名气,很早以前看的,算是我从文学类转向社科类阅读的拐点,当时作为小白补习到不少人类史知识,但记得阅读感受很平常,够不上吸引,也不算无趣,现在再回头看,才明白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感是为何。
作者总能从饶有兴趣的话题切入,比如“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会比另一些地区早得多?”,而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则是直接抛出“推断”:一是那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影响;二是缺乏可供驯化的野生植物┑( ̄Д  ̄)┍
接着围绕第二点,凭空提出一个“明显的例子”——有些植物在一个地区被驯化了,在另一个地区却没有,还列举了很多北非、欧洲西部、地中海的“实例”,究竟是不是真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说。
然后让人措手不及地跳到了下一个问题——怎么评估一个地区整个植物群驯化的可能性?看得我直挠头,怀疑中间看漏了一万字......然后又是“实例”——新月沃地(世界上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从气候条件、祖先作物种类繁富、自花传粉植物比例高等有利方面“论证”了新月沃地之所以为新月沃地。
下面的'剧情发展就脱离掌控了,我已经搞不懂为什么跳到了前面说的第一点——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于狩猎采集族群能否利用好人种生物学知识“操心”了好几页,再经新几内亚、美国东部、墨西哥的变脸节目,最后以印第安人的苹果谢幕,我就彻底晕菜了。
我是谁?我在哪?我看这本书干啥?这一章要论证的是啥?结果是啥?
评分这么高,大概是因为作者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大量“研究数据和事实”之上,这些“数据和事实”在时间、空间上都离我们那么遥远,能判别这些数据真实性的人微乎其微,基于此制造出“权威感”便能让人心悦诚服,直呼“受教了”“学习了”吧。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4
《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Germs,andSteel、,作者贾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
为什么欧亚大陆的白人成为征服者、殖民者,而美洲大陆的土著民是被征服者、被殖民者?
本书继承了“地理决定论”观点,但驳斥了种族主义论调。作者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相对的。人类能够在欧亚大陆导致如今高度复杂的文明,定居农业的出现是重大转折点。农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进而枪炮、病菌与钢铁帮助欧洲人打败新世界。
全书共四个部分,共十九章。书籍脉络如下:
第一部分: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讲述了历史上的“卡哈马卡的冲突”,解释了欧洲人向新大陆移民的原因:
1、枪炮: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2、病菌:欧亚大陆的传染性流行病;3、钢铁:欧洲的航海技术;4、文字: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然而,本章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技术是出现在欧洲一边,而不是在新大陆呢?
第二部分:粮食生产的出现与传播。
解释了第一部分遗留问题的终极原因:动植物的驯化带来人口大量繁殖-->粮食剩余和剩余劳力-->定居农业&专业人才涌现。专业人才,也是形成集中统一、等级分明、经济复杂的社会的先决条件。
第三部分:从粮食生产到枪炮、病菌与钢铁。概述了欧亚大陆征服美洲的重要因素的演变:
1、病菌的演化:从密集人口所特有的病菌演化开始,欧亚大陆的病菌杀死的印第安人和其他非欧亚大陆民族,比欧亚大陆的枪炮和钢铁武器所杀死的多得多。2、文字的演变:从粮食生产到文字。作为“蓝图复制与思想传播”的载体,文字使得欧洲人迅速发起殖民脚步,非洲和美洲内的南北轴线以及生态障碍不但阻碍了农作物和家畜的传播,也阻碍了文字m.simayi.net传播,带来欧亚跟美洲的发展速度差异。3、技术的演进:从粮食生产到技术。农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和阶级的`分化,因为枪炮和航海技术在开放的社会更易于传播。4、政府和宗教的演变:从粮食生产到政治。定居农业提高了生产率,带来了食物剩余,养活了政治家。
因此,征服的直接源动力:病菌、文字、技术、政治。
第四部分:在5章中环游世界。讲述了各大洲的历史。
欧亚大陆征服美洲大陆的原因理解如下: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而且规模更大、技术更稳定,却没有发现新大陆,因为中央集权巅峰的明代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世界很有趣,欧亚大陆的统一带来了文明的传播,但中国却因过于统一导致落后。历史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作者:Anna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5
本书的几个要点包括:能量、人口、地理出生决定论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影响因素。
能量:火,工具的使用,让人类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特立独行。特别是吃到熟食后,大脑的发达让人类走出非洲,在地球横行霸道。
人口:人口是精髓,牛逼的结果就是数量多的急剧增长,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美洲和大洋洲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灭亡于人类的癌变过程中。按照作者的说法,非洲大型哺乳动物幸免于难的原因在于长期和人类共处,渐渐演化出躲避人类的本领(还记得赵忠祥老师那:当马赛人走来后,狮子们一哄而散,你才能知道,谁才是大草原真正的主人),其他大陆没有这个机会。特别是美洲和大洋洲这样的人类到达较晚的大陆。
可捕食的.对象的持续下降,人口的急剧增长,是人类驯化动物和进行粮食生产的动力。而农业生产导致更多的剩余能量,可以养活更多人,人口够多才能演化出政权组织;人口够多,才能精细化分工,才为技术的爆发提供基础条件,才能拥有枪炮和钢铁;只有人口更多,才有机会让流行病盛行(人类的病菌来源于驯养的牲畜)……
地理出生决定论:你牛不牛逼,你出生的环境就决定了,别期望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上的土著建立通行全球的文明,一来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能量)让他们演化出足够复杂而强力的社会组织,二来他们人数太少。所以,历史大势是什么,你看看哪个地方人多地盘大就够了。
一些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竞争、统一和分裂——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呢?因为欧洲有适当的分裂,给了历史进程很多可能,而中国长期大一统的思想,容易让个别人的想法左右历史进程。所以适当的分裂(不是过度分裂),特别是具有极大竞争和冲突的分裂,对于发展来说是有益的。
竞争:一定要有竞争,才有突破和前进。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6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7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很不相同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巨大差距;为什么是欧洲人殖民美洲、非洲和澳洲,而不是相反;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什么选择固守成规或放弃先进技术;援助为什么很难彻底改变某一地区的发展状况...在现有基因决定论、气候决定论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他们都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人种、基因关系不大。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在最近的一万年中,欧亚大陆较非洲、美洲、澳洲大陆发展更快、更好。欧亚大陆为横跨东西纬度较大的大陆,地理屏障较少,环境较为接近,可驯化的动植物资源较丰富,驯化后因同纬度地理环境差距较小而导致动植物种植技术传播较快——农业文明迅速取代采集狩猎文明,人口得到迅猛发展,专业经济技术人才得以形成——国家建立,征服扩张持续,文明继续扩张。而非洲、美洲、澳洲大陆可驯服动植物资源较少再加上地理气候障碍导致传播困难,发展远落后于欧亚大陆。另外合理的竞争有利于经济技术的`革新,而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不会消亡,只会以另外的形式发光发热。
读完本书,我在想居住环境对人的发展是否是主要因素,就如孟母三迁;企业的发展在什么环境中能取得开创性的发展,就如当今的英特尔、甲骨文、苹果。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8
《枪炮病菌与钢铁》简称GGS,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指出对人类发展历史最广泛的影响模式-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可供狩猎采集人训化的动植物的多寡,大陆的东西轴及南北轴的走向导致训化的动植物传播速度快慢。获得已训化的动植物的狩猎采集人从而由部落制进入到酋长制,最后发展成依赖农业的国家。农业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更稠密的人口,更复杂的政治制度,更专门的工作分工,产生了成员阶梯阶层,产生了专门的军队等,也创造出更多的发明,如枪炮,钢铁等。而训养动物身上的病菌却也在漫长的时间里有意地变异传播到稠密的`人员中,人群中有部份人因而死去,有部份产生抵抗力活下来,有抵抗力的基因也遗传到下一代。这种病菌如天花,百日咳等。与欧亚大陆与对比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的人,他们因地理条件限制,没足够的时间发展出完善的农业国家制度,在面对钢铁枪炮以及隐形的欧亚人身上带来的病菌,显得多么的无奈。
另外作者还提到中国与欧洲之间差生差距的原因-适度分裂。西欧的适度分裂使各国间产生更多的竞争,充分的竞争产生更多的进步。而中国早在几千前就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如一个来自国家管理者的错误的思想或者指挥,整个统一的国家便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发展不进,甚至开倒车。如清朝后期,WG便是如此。这便是造成现在中国落后欧洲的原因。读到此,我也承认这个原因。但不防我们也试想一下,统一的中国,在一连串正确思想及指挥下是什么结果呢?别忘了中国之前也是一直辉煌,诞生了像汉,唐一样的帝国。
最后,感恩作者戴蒙德,GGS呈显出的场景太宏伟了,理工的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又以不同的方法找出答案。很期待他的其他书,如《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9
各大洲的历史发展,公元前11000年左右是个合适的起点。因为在这个时候,上一个冰期结束了,美洲确认有人类定居——各大洲中最晚确认。
人类起源于哪个洲?答案是非洲,时间是700万年前。500-600万年之后,人类开始走出非洲。能走出非洲,说明人类祖先直立起来、体型和脑容量增大,有足够的智慧和体力,合适的身体形态,能支撑人类长途跋涉,获取食物,繁衍后代。
之后,人类继续进化,脑容量继续增大,智商提高,发明工具,狩猎动物。大约5万年前,人类发生跳跃式演化,进入现代人类的历史。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人类骨骼已经是完全的现代人类;换句话说,人类在5万年来,身体的演化就基本结束,后边在人类身体进化完备的基础上,文明的演化迅速发生——发掘出人类的工具种类繁多:针、锥子、雕刀、鱼叉、弓箭、网、织物、壁画、雕像、乐器等。
那人类发生跳跃式演化的关键是什么?作者认为是喉头的演化,给语言的产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我赞同这点:喉头演化——语言产生——族群中交流效率大大提高——智慧火花迸发——文明演化加速。原始人类整天靠手比划,交流效率太低,文明演化缓慢。神话、仙侠小说中妖物化为人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喉头横骨的炼化,能讲人话。
图片注:黑猩猩和人类发声器官的比较。影响发声的.主要因素是喉头在喉咙中的位置、卵圆腔的大小、以及舌头的大小等;A. 黑猩猩喉头的位置靠近喉咙上部,限制了咽腔的共振,同时限制了元音的发声,所以非人灵长类只能发出有限的嗓音;B. 而成年人类的喉头下降到喉咙下方的咽部,使得咽部共振腔得以打开,并能发出较宽范围的元音。
跳跃式演化是先发生在一个地区,再扩张到全世界;还是在各大洲同时发生跳跃式演化。目前还没结论,作者貌似倾向于后者。但从概率学上讲,除非人类进化是程序员设定的,否则各大洲同时发生跳跃式演化的概率太低;而前者的进化假设是相对合理的。
这一章中有个很有意思的讨论: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过去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比如巨型袋鼠、双门齿兽、巨型鸵鸟、猛犸象等,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生存了无数年,但在人类踏足之后不久,纷纷灭绝。而非洲和欧亚大陆上的大型哺乳动物至今犹存。为何?
非洲和欧亚大陆上的大型哺乳动物与人类共同进化几十万至几百万年,充分了解人类的可怕,换言之,人类是它们的天敌,它们演化出躲避天敌的本领,从而顺利生存下来。而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未经过类似的演化,天敌一来,毫无准备,只能走向灭绝。
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发生了降维打击。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0
无论出生在哪,活着的人都是上帝与你同在的。后半句忘了是在哪看到。不管出生在什么地方,那里都经过了万年演化才成为人睁开眼看到的样子。
与大势相较,人只是个概率。肉眼可见的辉煌是俾斯麦说的,拽住了前行的上帝的衣角。汉语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竟然家喻户晓,中国人真是智慧。
牛人是应运而生,小人物为了生存,最了不起的本事是看清趋势,抓不住上帝的.衣角也要能看见上帝往哪走了。瑞.达里奥说,有些人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妄加评论,显得很可笑。实事上,真相并不那么好了解,能尽力做的是,承认这个星球的复杂性,看见果后面的因,而且不止一个因,客观不容易,却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本领。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1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历史类著作,作者贾雷德·戴蒙德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历史发展。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启发和收获,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和规律。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明和地区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环境、技术、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命运并非完全由个人的意志和努力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其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例如,欧亚文明之所以能够最终存活下来并战胜其他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利。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技术和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明和技术水平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技术和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和知识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同时,历史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总之,《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的未来生活和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分享我的读后感,能够激发更多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2
我向来排斥网络吹捧的畅销书,可这本《Guns,GermsandSteel》实在值得强烈推荐。为什么我们主食吃面食和大米,而不是吃坚果或浆果?为什么我国土地上是黄种人而不是黑种人?为什么我们能够成为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我们主要吃猪肉、牛肉、鸡肉和鱼肉等,而不是蜥蜴肉、蝙蝠肉、老鼠肉?为什么世界有富国和穷国的分化?
作为学术著作,作者JaredDiamond从地理决定论的视角出发,由地理因素影响的人类群体从狩猎采集向定居集约农业发展,在生产力提高后实现粮食生产盈余,进而发展出先进政治组织、工业生产技术、文字等现代社会元素,以及集中居住带来的瘟疫传播及其抵抗力生成,作者认为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欧亚大陆具有对新几内亚、南美和非洲等地的人类社会进化优势。
作者综合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由对大陆人种更替出发,写到粮食生产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在驯化原始动植物的差异及其长远影响,进而论证出病菌、文字、技术从而对中心论点展开辅助论证,接着对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中国、波利尼西亚、非洲和日本展开具体分析,让作为读者的我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变迁轮廓及我的位置。
然而,作者知识储备领域丰富却在部分学科领域存在知识漏洞(如经济学),在反复论证中对逻辑前提的重复提及相对无用,在篇幅中存在累赘部分,这些是精华中客观存在的缺点,但无法掩盖宝藏本身的光芒。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3
好了,这本书,我真心可以用难啃来形容了,第一可能是因为我用的是pdf版的,这个版本可能是出于盗版的缘故这本书有很多句子都不是很容易读的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句子是真尼玛的太长了啊,而且,书里罗列的内容太多了,这是我所不关注的,不过貌似这种内容不关注的读者是可以直接扫读过去的,这本书可能拖了我3个月及其以上的时间我才读完吧,真的是太辛苦了读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这本书,这本书一开始用一个问题引出,就是新几内亚的一个老哥,问了几个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为什么是世界上欧洲这些国家如此强大,有如此多的殖民地,为什么是欧洲实现了殖民,而不是我们实现了被殖民。
我直接讲结论:
1.地理环境是主要的原因,这其中包括了地理环境的走向,这里决定了农业的传播速度,这可以这样理解,在热带种植的水果拿到寒带去种就一定会凉,但是我估计水稻拿到纬度差不多的地方一样可以种的不错(整体上来看),所以如果大陆的形状是横着的长条状的,农业就容易横向传播,其中也包括科技的传播(打包一起了呗),竖起来的大陆就属于先天不足了,农业就很落后;
2.农业的作用,农业很简单了,比狩猎采集高效的多,而且稳定的多,这样就容易形成富余的生产力,就是简单说来,有了多余的吃的东西,才会有一部分人能空出手来发展其他的业务,这就包括技术、政治乱七八糟的东西,同时农业会产生聚集效应,就这里适合生产大家都来了,然后一起发展,从而产生更多粮食,同时形成人口的集聚,这一集聚就给病菌的传播制造了温床,有了病菌那自然谁先有病谁先产生抵抗力呗,不说说到底其实农业发展成啥样,还是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
3.起始的物种丰富度,这就是大陆面积大的占便宜了呗,可以驯化的植物多,可以驯化的动物多,这些植物和动物就会形成食物资源的优势,进而形成人口数量的优势,人口数量的优势那就很可怕了兄弟,人多意味着这里可能产生技术突变的可能性更大,各种突变的可能性都大,这也是地理的因素;以上这些原因基本可以解释椰利的问题了,但是下面这个解释了我的问题,为什么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的中国在近代落后于欧洲呢;
4.人文政治的因素,我们这个国家长期一统,欧洲长期分裂,基础文化嘛,你看看希腊城邦对不对,人家就是平等对吧,每个城邦和每个城邦独立,不想我们部落和部落是有等级关系的,那边城邦头领不能说我这边人多我就说杀哪个城邦头领就杀哪个城邦头领,我们不一样,大部落的`头领想揍谁就揍谁,take it easy。这对我们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以为统一极大的降低了有利变化出现的可能,因为对那时候的高层来说,不需要技术进步,自己也生活的很好,因为没有威胁,自然不需要做出改变,技术很容易成为权力斗争的顺带牺牲品。诚然,我们的优势很大,但是,当我们的优势被人学会,而我们自身的技术进步陷入瓶颈止步不前的时候,这种积累产生的后果就相当明显。反观欧洲,显见对于任何一个技术人才如果有好的想法可以挨个国家推销嘛,总会有人接盘(概率事件,从总体上来说),没有产生有利结果的就算啦,有有利结果的别人一看,呦,这玩意不错,得搞过来,这就传播开了不是,这在其中也存在着积累的效应。其实在这两个不同的体系下,最大的差别在于人,一边人的整体素质在越来越高,因为独立而自由的思想,另一边,充满畏惧,麻木,得过且过,这种积累和延续产生的后果才最致命,这就是两边产生如此差距的原因了。我认为,如此强大的父系社会的文化背景是不太可能改变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随它去吧。愿你有一颗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本书,我觉得对我来说读起来稍微有点费劲,稍微有点枯燥,但是不得不说作者所做的总结和分析是很合理的就我看来,我觉得是有读的价值的,所以,推荐一下吧。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4
这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写的通俗性、科学性的学术著作,不仅对于搞纯科学,尤其是演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人类学的人都有启发意义,而且对历史研究、人类进化,动物进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授,不仅擅长学术理论建构,而且深入实践,到达现场进行田野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但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缜密研究,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科学依据。即现在全球生活的70亿人,都是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扩散到全世界五大州的。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南美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地方。在整个扩散迁徙的过程中,充满了神秘与冲突?到底是现代人类消灭了原来生活在这些大陆的土著和大兴哺乳动物(如长毛象、剑齿虎等),还是由于最后一次冰川期的结束,天气变化、气候改变导致这些动物的灭绝,作者同大多数人类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一样,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
本书反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迁徙也好,动物植物的驯化也好,为什么发源地总是在新月地带和中国这样的地方发生,作为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美洲大陆这样的地区,为什么就没有完成动物、植物的驯化?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总是欧洲人征服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洲大陆,而不是这些大陆的人征服了欧洲。即“是欧洲,而不是中国”这一“斯芬克斯之谜”。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就几乎消灭了90%的印第安人,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枪炮,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如天花等,是大量的当地印第安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大约在16000至13000年之前,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类,也是在数千年之内,就灭绝了大约90%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一历史的惊人相似,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
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例如关于动植物驯化和传播的问题,他提出为什么欧亚大陆传播的广泛而美洲、非洲传播的慢?作者认为欧亚大陆是东西走向,维度几乎一样,所以同一维度的植物容易传播和驯化,而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是南北走向,南北之间的距离太远,即维度不一样,导致在高维度生长的植物,如小麦、大麦等,很难在低维度生长。而最早掌握植物驯化的地区,如新月地带、中国和地中海沿岸,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也就是领先于狩猎社会。所以这些地区,无论是动植物的驯化和栽培,生产工具尤其是金属工具的掌握,都遥遥领先于狩猎社会,最后往往是欧洲人占领了澳洲大陆、美洲大陆,而不是澳洲大陆的人占领了欧洲大陆。
总之,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娓娓道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和大学的工作者,应该像人家学习,即如何把艰深的学术问题,讲得十分有趣,十分明白。这样,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即全世界的人,没有优劣之分,反对种族主义,提倡人人平等,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终生追求。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5
最近的爆款新闻应该非基因编辑婴儿莫属了,相比之前知乎4000万热度的第一话题,这一话题的过亿热度明显说明了大家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度。一时间,新闻,朋友圈,群聊到处都是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然而很少有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我想我能不能从这本书所讲的内容给大家一个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呢?
在我看到的观点里,大体分为这么几类:一,科普类,这一类讨论一般包括基因编辑是何物,技术层面上的难度,国内国际的态度等内容,可以说,这种讨论是很负责任的,它向我们科普了我们不熟悉的领域,让我们能够更准确的了解基因编辑这一技术。二,猜想类,这一类的讨论一般有点天马行空,没有一套合理的逻辑,只是胡乱猜测,大都用“如果···那么···”的句式,然而,这种猜想要么没有现实依据,要么陷入“滑坡谬论”;三,咆哮类,这种观点一般只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要么是真的愤怒,要么是看到大家都愤怒自己不愤怒不好意思于是跟着愤怒。凡此种种,我感觉大家都没有说出为什么基因编辑会让人们如此狂躁,只是在跟风讨论而已。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所以我想从这本书的一个角度去解释基因编辑的危害。
这本书叫《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涵盖了很有意思的很多观点,我们只讲与基因编辑有关的一个:病菌在人类文明中的影响。我们从一个例子开始。在我们的印象中,欧洲人征服美洲屠杀了无数的印第安人:剥人皮,堆积成山的尸骨,现在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经不多了。现在我告诉你:与传染病杀死的印第安人相比,欧洲人的屠杀简直不值一提。传染病杀死了美洲95%的土著。比如,1520年,天花随着一个受到感染的奴隶来到了墨西哥,由此产生的天花杀死了阿兹特克一半的人口,包括他们的皇帝,到1618年,墨西哥原来20xx万人口急剧减少到160万左右。
这一事件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在欧洲人航海开始前,美洲是一个封闭的大陆,他们的人民是缓慢经过几千年自然选择的',由于美洲没有牛这种家畜(天花从牛传染到人身上),所以他们没有抵抗这种病的抗体。当天花来临时,所有的人基本只能死亡,运气稍好的%5的人口由于抵抗力强,产生了抗体,活了下来。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从中国或者中亚传到欧洲的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2短短不到十年时间杀死了欧洲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的城市的死亡率高达7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流行性感冒杀死了2100万人;
在这一串串数据背后,我只想说明一件事情:当生存环境剧烈变化时,人类只有以超高的死亡率为代价才能度过这次危机,放在我们身边,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就是基因编辑。
本次事件中的基因编辑是为了免疫艾滋病。我们不妨想一下,这会产生什么后果。他们长大后知道自己不会得艾滋病,无视这一疾病带来的种种畏惧,然而其他没有免疫艾滋病的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染上艾滋病,这会不会产生一种“屠杀”?幸好艾滋病有两种,他们只免疫一种。这一顾虑可以取消。然而,他们的基因是突然加入到人类基因库中的,经过编辑后,有没有损坏?有没有产生新的变异?这些会不会产生新的疾病?我们不得而知。所以说,基因编辑,令人畏惧。
所以说,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应该有广泛的涉猎来健全自己的人格与世界观,如果只知道“术业有专攻”,视野难免狭隘,很多东西会看不到。这样付出的“代价”,可不是他一个人就能付得起的,得全人类替他买单。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相关文章: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05-0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03-1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09-0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0-0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言12-2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5篇11-0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心得04-0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心得06-21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