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文网>句子>说说>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3-01-18 10:36:12 说说 我要投稿

师说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1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莫泊桑拜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叙述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青年时请福楼拜指导写作,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莫泊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 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点拨法,高年级的段的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文本,我又采取了这种教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批注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的教学我从题眼入手,抓住3个问号展开。上课一开始,板书好题目,请学生读一读,思考下:读了题目有些什么思考?由这个引发3个思考:1、莫泊桑是怎样的人?2、请教什么?3、“师”指谁,怎么教?

  ??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并自学生字词语。然后,交流收获,解决前面的3个疑问。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注意课文内容挖掘的深浅:只要能读流利课文,对课文条理有个清楚认识。为下课时学习作铺垫。

  (二)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1、 在回顾旧知中切入

  复习回顾第一教时内容:请学生简单介绍莫泊桑是怎样的'人?福楼拜是怎样的人?教师小结过渡: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三请教作品被喻为法语典范的福楼拜的?而福楼拜又是怎样指点的呢?这个切入点是顺着第一教时遗留问题展开的,由于第一课时已经作了内容疏通的铺垫,再次提出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重点段落,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中悟重点段,引导在批注中学习。

  莫泊桑第二次请教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所在。如何进行细致的、有效的观察是现在的孩子所欠缺的,这里一连串的问话也体现了福楼拜本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青年一代的悉心指导。在帮助学生理解“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的呢?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是读文中的问句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发现、哪些疑问,这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引发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再读思考,你还能懂得什么?这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挖掘,教会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会观察、不断积累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同时进一步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第三步再次提出疑问:福楼拜还会问什么?这是让学生融入角色,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高年级段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本文,我引导学生采用边自学,边写批注的方法。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写莫泊桑的句子,找出写福楼拜说的话。边读边找,边找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例如:说的话中感悟到什么?通过某个字,某句话,读懂了什么?

  3、适度拓展

  课文内容结束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莫泊桑的作品,一段关于马车的描写,引导学生阅读评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A、赏析《项链》片段。B、仔细观察放学时的校门口,写意小片段。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对文本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供宝贵意见,谢谢各位老师!

师说说课稿2

  一、说教材与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这个活动将语言与绘画整合。诗歌富有童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各种颜色变出的物体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此我选择这个教材,尝试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使幼儿多通道的参与。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幼儿喜欢朗诵儿歌。2、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大胆想象用画笔表现并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仿编诗歌。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学会朗诵。难点是用画笔表现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并进行自己画的内容仿编诗歌。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 为此次活动设计了课件、制作了魔术箱。

  2、为幼儿提供了蜡笔、纸张等。

  三、说教学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

  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游戏法: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学习诗歌时我以看颜色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蜡笔画画时,我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的色彩。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彻。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课件。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说是魔术师?哪几种颜色在变魔术?等。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活动中集体讲、个别讲等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

  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3、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观察户外事物让幼儿切身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

  2、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说课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动手变魔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尝试着用不同的色彩作画,大大激发幼儿的思维,为接下来的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五、说活动程序:

  (一)自由探索色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颜色,萌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知道一种颜色可以变出多种物体,为下面学习诗歌埋下伏笔。

  (二)学习诗歌。

  此部分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游戏“颜色变魔术”,教师依次用各种颜色的蜡笔变魔术,让幼儿再次感受周围生活色彩的丰富。第二环节是幼儿完整欣赏诗歌。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欣赏诗歌,欣赏后启发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是利用课件让

  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说课

  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直观形象的课件充分刺激了幼儿的感观,引导幼儿更细致的观察,更深刻理解诗歌内容。第四环节是幼儿学习朗诵诗歌。首先让幼儿跟着课件朗诵,接着组织幼儿集体朗诵,最后请个别幼儿朗诵,这样注意到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第五环节是拓展幼儿思维,让幼儿想想诗歌中的颜色还可以变什么,为以后的仿编诗歌埋下伏笔。

  (三)游戏“变魔术”。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五种以上的色彩作画,让幼儿带着已学过的诗歌到绘画中体验、感觉。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学习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加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对色彩的感觉。两者相辅相承。

  (四)仿编诗歌

  出示自己画的图片让幼儿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利用这些图片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什么颜色变出什么?”“有几种颜色变魔术?”通过这样的仿编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

  (五)结束。

  在此环节教师让幼儿一起收拾活动材料与诗歌结尾“回到盒子里,亲亲热热在一起”相呼应,旨在教育幼儿用完的物品要归位。最后为了巩固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设计了延伸活动,把材料投放在区角中让幼儿继续作画仿编诗歌。

师说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利用补白和给词语换个说法等方式来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等词语。

  能力目标:重点研读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学无止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情感目标: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3.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二、说教法学法

  1、新课标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我打算引导学生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礼”、“特地”、“毫不保留”等词语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因此,我打算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创设情境读,默读等方式品味语言,引导感悟,激发情感。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的话。

  3、本节课的关注维度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现在才三年级,但我班学生的表达能力已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像程潇艺、祁致远等学生能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像季文静、徐仁贵等学生很少发言,还有部分学生表达时不够流畅、连贯。针对以上问题,在这节课中我将采取以下策略:⑴课前就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发放了预习要求,要求他们以作业的形式较扎实地完成预习。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上课时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不要总是在优秀生的带领下完成学习目标,只有他们真正读懂了课文,他们才会乐于表达,才会愿意听别人说。⑵在感受人物的品行时,以学生的.汇报交流为主,给他们表达的时间。⑶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复述别人的话,在倾听和模仿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用课文最后一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入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同时思考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用“──”标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他们的感受。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谈孔子的品行。通过研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等句子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如果学生在理解词语、感悟句子时有困难,我将采用给词语换个说法、创设情境、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三)谈老子的品行。让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并思考: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你又体会到了老子的什么品行?引导学生抓住“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等句子感受老子的谦虚等。

  (四)小结:正因为孔子和老子谦虚好学、诲人不倦的品行,才赢得了后人对他们的敬重。用自豪的语气读文章最后一段,来赞颂两位大思想家的学识与品行。

  (五)以“我想对孔子说……”或以“我想对老子说……”为开头写或说几句话。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我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诵读、理解课后列举的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二是学生读一读他们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老子和孔子的名言。

  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亲近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诵读这些闪烁着先哲圣贤们智慧的名言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随机板书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师说说课稿4

  认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进一步研究磁现象。用以下四个三级主题展开:“磁场初探”、“磁场有方向吗”、“图示磁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主要介绍磁场的客观存在与基本特性、磁场的方向性与图示方法、磁体磁性的起源。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特征是对其中的磁体或电流施加力的作用。

  2、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用以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的物质性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磁场的存在和基本特征,了解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涉及磁场的概念,考虑到该概念的抽象性,教材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超距”的这一角度切入。然后,沿着磁场的来源这一线索,介绍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明确磁场的来源除磁体外还有电流。下一步很自然地讨论了磁场会对哪些物质施加力的作用。接下来,探究磁场的方向性以及图示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最后通过一个推理,过渡到对分子电流假说的介绍。

  三、说程序

  ⑴ 新课引入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对磁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那么,这些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产生? ⑵ 新课教学

  ⒈磁场的定义: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必然会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现象: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可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类比。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⒉磁场的方向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的方向。

  ②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⒊图示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场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现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电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这就是分子电流假说。

  铁棒未被磁化时,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界不显磁性

  在有外界磁场的作用时,某些物质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会变得大致相同,这个过程就是磁化,这些物质被磁化后,各分子电流的磁场互相叠加,对外界显示出较强的磁作用,在两端形成磁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对磁现象的解释

  ①永磁体为什么具有磁性?

  答:永磁体之所以具有磁性,是因为它内部的环形分子电流本来就排列整齐.

  ②永磁体如何失去磁性?

  答:永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这是因为在激烈的热运动或机械振动的影响下,分子电流的取向又变得杂乱无章了。

  ③为什么无论把磁棒折成多小的一段,它总有两个磁极?

  答:每个环形分子电流的两个侧面必定同时出现,一面相当于N 极,另一面相当于S 极 ④分子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答:分子电流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形成的。

  结论: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浙版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建筑造型表现的课。步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成为“现实主义”者,他们希望自己创作出来的物品看起来更像实际生活中的东西,但又不能丢弃小学生爱创造、爱想象的天赋,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感悟不同的建筑风格,体会那些建筑所传达给我们的美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创作出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表现性的作品。本课原是由两个课时完成的,但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一些改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建筑,使学生简要了解中西建筑的造型特点。借用“建设海滨城市”这一主题,运用画、剪、帖等方法,建设美丽滨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体会设计带给我们的快乐。

  三、教法分析:

  学生生活的范围限制性比较大,要了解世界各地的建筑特色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欣赏大量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表述和想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法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讨论、研究总结出不同地方建筑的不同形状和特点,让学生的每一次观察,都有收获,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欣赏、比较、总结,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一开始让学生欣赏以前海盐是什么样子的,“很破,很旧……”从而激发出想要改造自己家乡的愿望;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向学生征集设计金点子的'方法,让学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由此导入新课。

  (二)观察讨论:

  首先,教师出示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欣赏、发现这些传统建筑中的美,感受民族文化;接着欣赏全国各地的有特色的建筑,体会不同地方的建筑特点。

  其次,带学生“出国”旅游,欣赏古罗马、英国歌特式、泰国等各具特色的建筑,使学生在感受不同建筑风格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建筑所具有不同特点。

  再次,欣赏具有很好创意的著名建筑中国国家体育场和悉尼歌剧院,让学生了解到现代许多著名的设计灵感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中比较普通的事物,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最后,欣赏学生作品,从颜色、形状、创意上来体会同龄孩子的建筑设计思想。给学生一种更为贴进的感觉。

  (三)设计创作:

  呼应开头,让小小建筑师根据前面所看、所想、所感,设计我们自己的家乡,要求采用油画棒画,剪刀剪的方法,共同来拼贴出小小建筑师们心中的新城海盐。

  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进行创作,并在颜色、形状、创意上做简要指导。

  (四)作品评价

  采用学生自由点评的方法,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设计思想,也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点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延伸

  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及延伸,欣赏了一些不同的表现方法的建筑设计,鼓励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的建筑设计用别的材料制作成立体的造型。

  教后反思:在这堂课中我采用欣赏、感受为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经过这一课的教学,发现自己对于课堂学生的把握能力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平缓、高潮的变化,还有待自己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得以改善;其次就是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经过几位前辈的点评,发现教学设计应更要有方向性,可以就一点而展形,避免宽泛。

师说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19)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行四边形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的基础上,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 其他四边形 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将灵活运用温故而知新,承接前后章,展示情境,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新课。

  2阶段:新课教学(通过合作性学习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提高的合作者,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业会有帮助,在人格的培养上也很有可取之处。)

  3阶段:课堂实践

  我将通过:首先和学生们一起议一议(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简单利用)

  最后再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练一练(随堂练习,基础训练、创新训练)

  4阶段: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学到什么、收获什么,教师点评,以达到加深知识的理解)

  5阶段:布置作业(达到复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课堂学习,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从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师说说课稿7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师说说课稿8

  一、 教材分析:

  《拍花箩》是一首极具特色的民间儿歌。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很有趣也很简单,节奏顺口,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能边念、边唱、边玩,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儿歌《拍花箩》

  (引子)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

  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

  你拍几呀?我拍二呀,两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

  你拍几呀?我拍三呀,三条鲤鱼滚下山呀。

  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方的招牌没有字呀。

  你拍几呀?我拍五呀,五只大熊打花鼓呀。

  你拍几呀?我拍六呀,六个老头卖烤肉呀。

  你拍几呀?我拍七呀,七只野狼抱小鸡呀。

  你拍几呀?我拍八呀,八脚的章鱼坐沙发呀。

  你拍几呀?我拍九呀,九只老虎喝老酒呀。

  你拍几呀?我拍十呀,十只青蛙跳进荷花池呀。

  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

  二、 活动目标:

  正因为这首儿歌的趣味性很强,没有多么大的记忆负担,特别适合一边玩一边学,所以活动的目标定为

  1、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并尝试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对诵。

  2、 感知儿歌内容的滑稽诙谐,同时复习1---10的数概念。

  3、 有兴趣进行儿歌表演,为游戏活动作准备。

  重点:在学说、表演儿歌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这首民间儿歌的趣味性。

  难点:儿歌内容的顺序和较难掌握的节奏(如抬着大花瓣儿呀)。

  三、活动准备:

  1、 丰富幼儿有关经验:招牌及其动作。

  2、 数字卡片1—10及相关的形象图片10张。

  四、活动设计:

  (一)首先请孩子们观看两位老师示范表演儿歌"拍花箩",激发起他们学儿歌的兴趣。

  这首儿歌的特点适合两个人合作边玩边说,而两个老师示范的拍手游戏正好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一只蜗牛上楼梯呀……"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们想学想说的兴趣,孩子们肯定会跃跃欲试。

  在老师示范表演后,鼓励孩子们讨论对儿歌的感受,"你喜欢哪一句呢"使孩子们在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回忆了儿歌的内容。尤其是几个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像"两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也可以在孩子提出的同时注意引导孩子们掌握。难点自然地解决了。

  (二)借助图片和动作学习儿歌,引导孩子们充分体会儿歌的趣味性,理解并且掌握儿歌内容。

  首先学习引子:拍呀,拍呀,拍花箩呀,红草地呀,绿马车呀。儿歌中每一句的前半部分很简单"你拍几呀,我拍一呀;你拍几呀,我拍二呀……"孩子们很容易理解、记忆。记忆的难点就在于后半句。但是借助图片和动作来记忆,这个难点就解决了。(加上动作说)

  一只蜗牛上楼梯呀。

  两只蚂蚁抬着大花瓣呀。

  三条鲤鱼滚下山呀。

  四方的招牌没有字呀。

  五只大熊打花鼓呀。

  六个老头卖烤肉呀。

  七只野狼抱小鸡呀。

  八脚的章鱼坐沙发呀。

  九只老虎喝老酒呀。

  十只青蛙跳进荷花池呀。

  拍手的动作最初是自拍的,速度可以由慢变快,后来熟悉后可以对拍,为后面两人的拍手游戏做好准备。

  在自拍和对拍的过程中,最初都是老师孩子一起说,熟悉儿歌内容。然后在练习当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说出后半句的内容,促进记忆难点的解决。

  在对儿歌的内容非常熟悉以后,开始指导孩子分组对诵练习。

  (三)引导孩子加上动作,体会儿歌表演的趣味性。

  在分组对诵后,接下来就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把所有的孩子分成两组,采取轮流说的形式,一组说一组欣赏然后互换。这样,无形中又巩固了对儿歌内容的记忆,也可以使孩子们轮流休息同时注意倾听同伴是怎样说的。然后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喜欢的朋友,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其他小朋友结伴进行儿歌游戏。

  (四)小结与延伸

  这种经典的小歌谣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儿歌的趣味性。这一点在纲要中也有所体现。游戏法是活动中的主要方法。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边玩游戏边学儿歌,始终是积极投入的,充分体验出了游戏儿歌的趣味性、体验到了这种趣味歌谣的独特魅力!

师说说课稿9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活动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气球、充气用具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1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一个、面巾纸。

  三、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玻璃杯,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做实验,请幼儿仔细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实验一:在玻璃杯里放进面巾纸,将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子里的纸没有湿。

  实验前,引导幼儿猜想:面巾纸会与不会湿?为什么?

  实验后,教师提问: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

  对于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幼儿充满疑惑。在幼儿的疑惑中,开始第二次实验。幼儿对此,非常好奇,兴趣极为浓厚。

  实验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面巾纸会不会湿?为什么?杯子倾斜时,你会看到什么会从杯子里跑出来?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讨论,寻求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刚才的两个实验告诉我们:杯子里是有空气的。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一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哪里有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4.小组实验,探索空气的作用。

  实验一: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

  实验二: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教师引导幼儿实验时注意观察并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后,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实验后,小组讨论与交流实验的发现与结果。

  教师小结:空气有充气和助燃的作用。

  5.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说空气是宝贵的?

  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与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幼儿各自的认识。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归纳梳理出空气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师说说课稿10

  各位评委、领导、老师们好!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四说"的说课模式。今天我准备: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理论根据将贯穿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八册第十五课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类创作课型。本课主要是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绘画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变化彩印版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另外,版画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还要做到难易适度,由浅入深。

  2、课时安排: 2--3课时

  3、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认知目标:初步了解版画知识,感受版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合理的组织画面,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②能力目标:通过自主的探索及实验,掌握彩印版画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

  ③情感目标:养成在创作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体验版画创作的快乐。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彩色版画的一般制作方法,并能动手制作一幅作品。

  难点: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美的感受,对新的事物的兴趣往往基于直接的视觉感受。因此,教学开始时,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了直观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范图等直观教具,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和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创造美。此外,我还采用师生共评法对作业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充分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学会互动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学法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完全当作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做到学与连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和进行版画制作过程的岩石,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实践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了解彩印版画的结构特点,学会制作和运用,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环节:

  (1)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版画的不同表现形式。

  (2)深入认识彩印版画,充分感受版画的情感性、表现形及主观性等特征。

  (3)在基于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探讨:怎样用彩印版画表现自己的所想所感。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导入: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1、媒体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了怎样制作黑白纸变化。那么,你们还想知道版画的一些其它变现方式吗?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屏幕。"(多媒体出示放大的黑白纸版画和彩印版画的范图,让学生观察。)

  2、教师提问:

  ①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两种颜色,后者有很多种颜色)

  ②哪种版画比较美观?(彩印版画)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比较,大家可以看出,彩印版画要比黑白纸更直观、更形象。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版画 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彩印版画

  (二)展开: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欲望

  1、媒体播放: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一首熟悉的歌曲,大家愿不愿意听呀?(播放音乐《一分钱》)

  2、演示制作方法:看!老师现在手里就拿着一枚硬币,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怎么样?我要把硬币给他便到纸上去,你们信吗?(我在硬币有凹凸感的一面上涂上颜色,然后把宣纸轻轻地盖在上面,再用手轻轻拍打后把宣纸拿起来,就会发现宣纸上留有一个图案)

  3、师生互动:通过老师刚刚的演示,大家是不是也想动手做点什么呢?鼓励学生直接用手在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具上涂上颜色,已在我事先备好的宣纸上,调动学生积极性。

  4、出示范画:通过刚才你们高昂的情绪,老师知道了你们很喜欢彩印版画,那么,老师出示一张范图《母爱》,大家观察一下,然后告诉老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总结特点:造型稚朴、色彩艳丽)

  5、注意事项: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划痕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印制过程中要用夹子固定好,不错位置,填色时,水粉的水分要控制

  6、学生构思:如何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画面呢?出示范图,让学生探索讨论,自主合作学习。

  7、教师小结:总结彩印版画的制作步骤。

  (三)深入: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1、按4人为一组分组合作制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得又快又好。(注意小组间各人的分工的要明细)

  2、学生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构思新颖的小组或个人提出表扬,并展示给同学学习,鼓励不足的学生。

  3、学生创作时播放音乐,并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彩印版画制作步骤和一些学生作品供学生参考。

  (四)结束:情感升华

  1、作业展评。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前台展示作品,讲解创作的意图,并通过比较、推荐、自荐、自评、师生互评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各小组选择题材有意义、文字与画面组织有特点、画面主题突出、表现手法有特色的作品讲评。教师小结,并寻找每一幅作品的闪光点,评价以表扬为主,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新的方法——彩印版画来表现美,那么,版画还有很多的表现方法,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知道呢?同学们可可以课下查一些资料,下节课老师看谁知道得更多,好不好?

  附: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教学内容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因此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彩印版画

  流 程 : 听一听 看一看 做一做 评一评特 点 : 造型稚朴 色彩艳丽

  注意 事项:: 划痕 固定 填色

  步 骤: 画图 制版 印刷

师说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风来了。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教师以春夏秋冬四季风不同的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于风的感性体验学生比较丰富,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自然现象,对于它的表现只有从其它相关联的事物上去体现,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记忆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级美术的学习,绘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个别同学因为有一段时间去参加珠心算训练而没有参加美术课程的学习,构图表现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事物的变化及特征,感受不同的风带来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春夏秋冬四季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难点】

  运用线条大胆的表现出风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风来了》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直观演示法,诱导探究法,操作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体验,并发现彩墨画中的奥妙从而获得知识。

  学法:有效的绘画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发挥想像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动手尝试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制长纸条门帘下垂,师用扇子扇动,请同学们注意看,发生了什么?

  生:门帘动了。

  师:为什么老师做的门帘动了呢?

  生:因为有风了。风来了。

  师:对。因为风来了。(边说边板书课题:风来了,并随即用简笔画法风把“风”字装饰)

  环节二:讲授新知识

  (一)风的形成和作用

  师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气流动产生风。冷热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的大小对人们又什么作用呢?

  生(讨论后)答:大风能让风车转动,抽水快;大风能让帆船行走的快;可以放风筝,把衣服吹干。

  师:我忍不住要夸奖同学们了。你们想到风的作用真多。“听,它来了,它又走了,它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却给大地换了新装。”

  (二)教师细说春夏秋冬的风

  注意用语调把四季风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即兴板演柳树在不同风中的形态。

  春风来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都背过这些诗歌,春风像剪刀,把嫩绿的叶子剪出。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生:暖暖的,舒服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什么不表演一下春风中的感觉呢?我们像花一样,在春风中绽开了,微笑一下。那么用线条画春风的时候,一定要自然而流畅,这样才能表现出春风中舒畅的感觉。

  师要随机直观演示流畅线条风的画法。

  春风中,我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画面色彩是什么色的?注意观察。

  欣赏(课件):同龄人笔下的春天的风。剪贴加绘画《春姑娘》、儿童版画《放风筝》、黑、白铅笔画《放风筝》 。

  闷热的夏天,树叶都打了卷儿,狗热的直吐舌头,这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啊,你是什么感觉?

  高兴、兴奋。怎么表现出来?举手欢呼、把衣服画成夏天的短衣服短裤。

  当瓜果飘香的季节----秋天来临时,一阵风吹来,空气里飘来瓜果的香气。但,一天天过去,风的脾气变大了。我们欣赏《阵风》这幅画是谁的作品?他是哪个国家的画家?作品名称是什么?阵风是什么意思呢?感受到了风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总结:大风来的时候,有些物体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师即兴简笔画----无风时的柳树。

  当大风来的时候,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即兴简笔画-----风中的柳树。风越大树的变化会更大,比如说树干弯了、树断了。

  出示课件图片: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人在大风中的样子。(多引导动作和表情的不同)。观察

  从哪里看出画面有风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呢?并引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动态及事物随

  风飘动的形态。

  师:欣赏了这些图片,我们知道人在风中不仅有动作的不同,而且有外形的变化,同时还有

  表情的变化,有舒心的,有兴奋的,有紧张的,有艰难的。

  有一首风的儿歌,又科学又好听,对我们的绘画有很大帮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风级儿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环节三:巩固练习、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感受,画一幅非常有趣的关于风来了的作品?

  师: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以自己为主体,表现自己在不同风中的感受。用单色的表现方式画,注意要添画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学生作画,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整理工具,材料,养成良好习惯。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教师鼓励性讲评:优秀的绘画作品像一朵朵花开在春风里,供我们欣赏;如一张张

  精美的帆,瞧!我们的帆船出发了!如一台风车,风车转动了,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和你们共同完成的风来了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风来了

  风的形成和作用

  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师说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肥料》,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课题二,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一节内容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单元《盐化肥》中的第二节,是学生认识了酸、碱、盐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⑵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化学肥料”在教学中,中考的要求较低,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是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对化肥的鉴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盐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前提,鉴别的思路和实际操作是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从常见气体,常见酸、碱、碳酸盐的鉴别经验中,总结鉴别物质的基本思路。化肥鉴别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方法和步骤也比较复杂,缺少专用的试剂(像酸、碱)和固定的方法(像碳酸盐),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和探究”,指明鉴别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从而在教学中降低和化解难点。

  二、 说教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展示交流、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养。

  三、 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重视课前预习;2、做好课堂实验;3、课堂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投影出示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图片,提出问题:在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象中,多姿多彩的植物给美丽的自然画卷,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元素?

  投影出示农作物最需要的营养元素,指出农作物最需要补充的是N、P、K,因此,人们把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肥料施入土壤。这种肥料就是化学肥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时间约1分钟)。

  2、检查学生的课前调查情况:先让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结果,然后让小组代表把组内的整理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展示化学样品,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把化肥的名称和组成列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认识化肥的类别和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化肥的鉴别方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明确学习目的(时间约3分钟)。

  3、进行新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明确教学内容。本节课第一标题——化肥简介,安排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76——77页(时间约3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化肥到底如何促进作物的成长吗?”学生非常好奇,“请大家自己寻找答案吧!”同时教师把表格用大屏幕出示,让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归纳填写。然后师生交流归纳重点,让学生把刚才列举在黑板上的化肥按氮肥、磷肥、钾肥分类,同时教师设问“硝酸钾属于哪类化肥?”引出复合肥的概念。

  (2)学练结合,边学边巩固:投影出示3幅分别缺乏氮、磷、钾元素的植株,让学生根据症状说明缺乏哪一种营养元素。让学生思考讨论后作出回答,接着投影出示缺乏氮、磷、钾元素的典型症状,让答错的学生阅读。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再投影出示2、3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时间约5分钟)

  (3)、再创情景,导入使用化肥与农药的利弊的学习:“上世纪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你能帮他们分析一下原因吗?这样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时指出“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让学生阅读课本78——79页的有关内容,思考: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与弊;

  (2)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合理答案。(时间大约8分钟)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小结,导入“化肥的简易鉴别”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座的同学中在将来可能会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那么我们怎样鉴别常见的化学肥料呢?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老师乘机提出活动与探究的要求,投影出示探究一的要求及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表格。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实验情况,适时指导。

  交流实验结果,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一能不能把氮肥与钾肥区别开?要想区别开请同学们再做实验二。投影出示探究二的要求及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先在组内自由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同时请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好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出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投影出示思考题:

  现在你们桌上有四包编号为1、2、3、4的化肥,它们是硫酸钾、氯化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中的一种,请你将它们区分开。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投影出示)(时间大约15分钟)

  (4)课堂小结: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起来说出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时间大约3分钟)

  (5)形成性测试:投影出示本节课的巩固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时间大约3分钟)。

  (6)布置课后作业:

  1、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2、课本习题4、5题

  五、 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谢谢!

师说说课稿13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

  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

  (师生掌声起,该生很高兴,甜甜地笑了。)

  【在这个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A: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B:因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为兔哥哥长得壮,比兔妹妹力气大。

  师:(对生A)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A笑着点点头。

  生D: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萝卜分给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长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两个人的萝卜刚够自己吃。

  生F:它们两个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G、生H、生I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36+23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在口算与竖式中任选一种。】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

  本节课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再只是听,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学生并没有刻意调整自己注意力的举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本节课打破了学科界线,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看图编故事、从图中提问、对于问题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课后对表现的评价,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已不能简单地将它仅仅划入数学学科的范畴。

  3.本节课让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并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说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小鸟小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小鸟,小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6/8拍,短小的乐句使歌曲很有生气,它以小鸟为题,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歌曲中小鸟雀跃和展翅高飞的形象,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用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较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是6/8拍弱起小节的节奏练习及旋律演唱。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三、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学方主要有创设情境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视听结合法等。我使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好的交流。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去演唱,去表现,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激趣导入、新课讲授、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大自然”这一情景,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可联想的环境,因此,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场景布置,将能代表大自然的各种景观,如树、小草、小花等等贴在教室四周的墙面上,地面上,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这种气氛所吸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也使这个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上课开始时,我会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猜到了,今天啊,老师要带你们去野外走走,你们看,草地多漂亮啊,朵朵鲜花也在竞相开放,还有小树,这一切是多么美啊,但是,老师总觉得好象少了点什么,一下子又想不出来,请同学们帮帮我好吗?”学生互相讨论,提出大自然中该有的一些东西,然后我会说:“恩,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终于知道了少了点什么了,没有小鸟的大自然,是不是好象少了点生气呢?大家快看,他们唱着歌来了。”这样学生帮老师解决了问题,学习的积极性肯定就更高了,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教唱环节了。

  (二)新课讲授

  用多媒体播放《小鸟,小鸟》的课件,课件中的景色是根据歌词来制作的,里面包括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自由飞翔的小鸟,以动画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并在旁边配上歌词,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段,使歌曲内容更加直观并且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时我会说,“同学们,小鸟邀请大家跟它们一起唱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愉快的歌曲吧。”

  根据大纲要求,5年级学生要求识谱,所以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谱,在学唱前帮助学生在谱子上标上换气记号,在唱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换气记号来换气,中间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唱第一、三句的时候将乐句唱的支离破碎,丧失美感了,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会乐谱后,接着代入歌词,要注意的是最后的“啦”字很多,很密,学生唱歌谱时,因为每个相邻的音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出先不清楚的情况,而这时就不一样了,我会先带领学生跟着琴把速度放慢了唱,等唱清楚后,再回到原来的速度。

  在学生学会歌曲后,便让学生自己讨论,这首歌曲分几个乐段,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感觉去唱,学生会说,分两个乐段,我们该用轻快地,活泼地,愉快的,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歌曲的感觉,然后我在中间加以引导和提示,如“前面小鸟在草地上欢快的跳跃,所以我们唱的时候声音也要富有弹性,后面的“啦”抒发了愉快的心情,所以要优美舒畅”等,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出歌曲的感觉,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接着我会说:“同学们,让我们和小鸟一起歌唱吧。”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巩固歌曲,并在重复中不觉得枯燥。接着,以一句话过度到下一个环节:“同学们,小鸟今天太高兴了,他们不但想跟大家一起唱歌,还想邀请大家一起跳舞呢。”

  (三)音乐活动

  请同学们几个人一组来创编动作,然后伴着《小鸟,小鸟》的音乐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同学们来说说,哪组编好,为什么好,也可以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表演能力,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我会问:“同学们,我想请大家来说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我再加以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还想再补充一点,小花,小草,大树,小鸟,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的,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么美的享受,这么愉快的心情,我们能给他们的,也就只有好好保护他们了,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维护我们美好的大自然吧。请大家回去都想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下节课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回忆了今天多学的内容,还强调了德育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准中学学科整和的特点,也将内容延伸到了下节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

师说说课稿1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缜密的思考和睿智的思想。

  2、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思考自己的追求,对自我生命存在价值不断拷问。

  二、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六七岁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尝试规划人生设计未来。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来思考自己的追求。

  下面是当今最热门的几种职业:房地产经纪人、注册会计师、项目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

  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将来会选择哪种职业,为什么?

  (二)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生于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恩格斯语)。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明确: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文中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

  (1)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第二段,虚荣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的安排;第三段,职业不是用来炫耀的;第四段,不要用幻想把职业美化。这几段的中心就是要理智选择,务必克服虚荣心。

  板书:克服虚荣心。

  (2)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作者还提出体质与选择职业之间的关系。超越体质限制,我们会垮的。恪尽职守而不顾体弱地努力工作固然可敬,但我认为最不可仿效。较好的是二者能够相匹配,如果体质略有赢余,那就更好了。

  板书:体质。

  (3)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力”,不仅指体力、体质,还指能力。能力不胜任,就会妄自菲薄。前提是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

  板书:能力。

  (4)明确:作者提出要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问:这种尊严与前面提出的虚荣心有何不同呢?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强调独立性和创造性。虚荣心则不同,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理智已经无法支配”,只能靠幻想安排了。

  板书:尊严。

  (5)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问:文章中有一段非常明确地总结出当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后,“就应该选择它”,原话是怎么说的?

  这是针对我们自身而言的,-那么,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什么

  问: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原话是——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板书:造福人类。

  教师总结: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青春的激情与深刻的理性在这里交融。

  2、再读品味:

  前面我们讲了在选择职业时要遵循的原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在谈选择怎样的职业时,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四)、活动体验:

  参见书后活动体验第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并讨论交流。

  五、作业:

  请同学课后思考并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设计。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青年择业应考虑什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分析问题:怎样选择职业

  解决问题:选择怎样的职业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说课稿

  岳阳县职业中专 陈 礼

  一、 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

  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 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 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