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刻意练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意练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刻意练习》读后感1
这本书先通过莫扎特的例子,引出观点:有些看似是天赋的技能,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又通过一个记忆随机数字的实验,提出后天刻意练习对于学习一项的重要性。并通过医学方面的观察,发现大脑其实和肌肉,韧带一样,是可以通过练习、锻炼来提高能力、甚至改变外观。
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内容就是对于人类身体,特别是大脑的观察。人的身体是有适应性的,并且会尽量把自己平衡在一个舒适区中,有点像中学化学的平衡移动原理,当现有的平衡被外界因素打破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我们的锻炼就是改变身体的某种平衡,比如有氧的时候心率会加快,提高心肺供血,身体会慢慢适应这种改变,并且在锻炼结束后,你的身体慢慢恢复,到达并保持在一个比之前略高的舒适区。所以身体锻炼到某个程度,如果不加大训练的强度,会进入瓶颈期。大脑也有相似的情况,不刻意的训练,让大脑处于一个强度的话,大脑便不会再有什么提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做重复工作或者强度不够的时候,能力不会有太多的提升,从而进入瓶颈期。书中也提到能力的变化其实是会影响大脑的物理变化的。比如司机、音乐家等某方面比较突出的职业,对应的小脑、前叶或某个部位也会比普通人的要大一些。
下面是刻意练习的几个特点,也是本书的中心内容。书中总结了刻意练习的四个重点: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2、集中注意力。
3、反馈的重要性。
4、走出舒适区。
下面大致解释下这四个特点。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目标不明确,方向错误,再多的练习也是徒劳,这是刻意练习的前提。
2、集中注意力:第二点集中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繁杂多样,学习内容更新很快,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打断,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可以使用番茄学习法,将学习内容分为一个一个时间段,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尽量避免外界诱惑,比如手机电脑等娱乐设备。我个人会采取使用某些计时APP,比如forest。并且在专心做事的时候尽量关掉手机的推送,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3、反馈:第3点和第4点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自己经常忽略的两个点。首先,反馈和复盘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有时候我们考试刷题,经常只在意量,而忽略了错题,就会导致在某个知识点会一错再错。花时间给反馈复盘,不仅会牢记学到的东西,还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何乐而不为。
4、舒适区:我们学习一个技能的大致过程是: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们想做些什么,从导师、教练、书籍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种技能变成自动的、自然而然的。而后会遇到瓶颈,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大脑是可以锻炼的,可以适当走出舒适区,但是不要离得太远,太远会让你的大脑产生疲劳和厌倦感。
除了这四个刻意学习的'特点,还有一个关于长时记忆的培养要点也是值得学习一下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赋予意义,精细编码”:是指专家在们总能很快的明白自己领域的单词和术语,是因为在储存这些信息的时候,有意识的采取了元认知的加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知识的一套认知体系,即学习如何学习。元认知的加工策略类似项目管理的过程:1、制定目标;2、对过程进行监督;3、发现偏离后的修正)。
2、"提取结构或模式":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提取特定的结构或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去存储,比如开发中的设计模式。
3、"加快速度,增加连接":专家在知识编码和提取方面速度快很多,是因为增加了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各种通道,使得不同的记忆之间有所连接。这个有点像我们平时背单词,直接记住某个单词的意思比较难,但是你将这个单词和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比如某个词根,具体的某个现实事物,就会很快的记住这个单词。
上面三个点是培养尝试记忆的方法,总结一下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系统化学习的方法。而且书中也提到,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只是读书去学习,不免会学到许多死知识,只有在情境中去学习,才能更好的增加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刻意练习》读后感2
大家好,我是李迎霞,很高兴今天又抢了一次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学习。我针对最近的学习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经过研究,作者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畅销书《一万小时理论》,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达到卓越和杰出人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万小时,而是要有目的的练习: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3、练习包含反馈;
4、需要走出舒适区。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于,我在这件事里也付出了长时间,很多的努力,为什么看那个人好像花费的时间并不多,精力也不大,为什么他的成绩就要比我的好?这本书就针对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为了辨别出优秀的表演者与杰出的表演者之间的区别,在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学生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优秀、优异和杰出三组学生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差别。《易经》里讲: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你每天只是重复读一小段内容,可能就会对其中一小段内容有点儿印象。但是咱们七天重复学习的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强化一个小的关注点的过程当中,慢慢累积,扩大这个关注点。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优秀组平均练了3420个小时,优异组5301个小时,杰出组7401个小时。这个大学生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实际上每一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专注的能力都需要训练,当你开始执行计划的开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可见,要变成杰出的小提琴家,必须专注地练习,没有什么捷径,没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练习,就能达到专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赋的音乐家中,明显也是花了最多时间磨炼技艺的人,比练习时间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员、杰出棋手同样如此,几乎没有人能够不通过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平。
通过我们自己读经典,通过孩子读经典,我们实际上可以观察,很多人很难达到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读经典过程中高度集中。所以咱们经典学习,把每一个经典的内容分成一个小段,包括前些天大易讲座有位老师也分析了三体工作法。三体工作法我印象当中,好像是15分钟休息5分钟还是25分钟休息5分钟,它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当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时,从我们专注程度上来看,就可以检测我们的目标是不是可执行,是不是能够执行。如果我们十分钟达不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五分钟开始,或者从一分钟开始。
作者在文章当中也举了很多例子,我在这里给大家选两个例子:
莫扎特
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识别出升 A调或降E调。种种技能加持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难以解释。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级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然后,父亲再以传奇的形式,讲述他的天才表现,惊艳世人的眼球。而且单就完美音高而言,20xx年日本心理学家Y原彩子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一直被认为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实则通过训练也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
3、练习包含反馈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词。一次演出中,三根琴弦绷断,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然而,真实的版本却是他与一位女士坠入爱河,并为她创作了一首只需G弦与E弦演奏的绝妙曲目,以两根弦模拟二人甜蜜对话与互动,后来,他把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现场。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后发现,人们之所以对所谓天才有‘他们生来就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训练仍然可以变成杰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对传奇故事的本能向往。我读到这里时就不是找地儿偷笑,而是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咱们一个一个来看。第一个,需要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这本书里的大学生他的短期目标就是,每一次比上一次多记录一个数。天才的宣传者们基于种种动机,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诸多细节,以至于使我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比别人优秀,毫不费力就取得了成功。同时,作者也发现,那些被视为天才的杰出人物,包括自闭症的传奇,虽然不一定是上帝的选民,但他们的成功也确实遵循着一种黄金法则,那就是刻意练习。
研究证明天才的唯一秘诀在于练习,那很多人就会说,我们也一样地努力学习、练习,为什么我们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练习的方法。一般人学习或练习一种技能,采用的都是天真的练习法,即反复地做某件事情,但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练习。作者和同事曾经开展过一项关于锻炼记忆力的实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尝试记忆数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8个左右,经过练习,慢慢地突破9个、10个……,最终,他的成绩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2个数字。在这个试验中,史蒂夫采用的练习方式是不同于天真的练习的有目的`的练习,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刚才我讲的那四点。
史蒂夫的短期目标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就这样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在达成每一个细致的小目标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
我们想我们的累积法讲:积小成高大。我们现在读经的原则、读经方法是不是跟这个事情完全一样?在每一听读正音的一个过程中,你只要修正你现在念那一部分,就是把今天的这一小部分完成,一定要有定义明确的目标,读经典的计划一定可行而且要短小。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当你的目标制定之后,如何才能做到专注的状态?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大人可以做孩子的榜样和教育者,可是实际上让你静下心来读10分钟或者20分钟也很困难。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专注力可能就在3到5分钟,超过了这个时间段走神是非常可能,除非他参加的活动特别吸引他。
然后就是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史蒂夫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从这一刻就开始要突破自己了。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专注的,即使只有十分钟,五分钟。
你必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又错在哪里。在记忆实验中,史蒂夫每次尝试都会得到立即反馈,是对还是错。他自己也会觉察到,哪些数字让他犯错,又是什么原因。一般来说,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不然,你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这是第三点练习包含反馈。
在咱们团队中有指导师制度,有班长,有团队,有平台。王烽妈妈今天说听自己的录音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这也是练习包含反馈。
4、就是需要走出舒适区
在记忆实验上,作者一开始就设计不会让史蒂夫感觉到太舒服,当史蒂夫背出来时就增加数字,没有背出来就减少数字。总是让他在离自己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挑战他,让他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都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当走出舒适区,几乎每个人都会偶然碰到瓶颈,那些关卡看起来很难,好像你永远也克服不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过障碍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可以思索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于导师或教练,他们可能已经熟悉了你遇到的障碍,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要找到另一个可提升的地方,义工,去承担更多,不熟悉的内容。
《刻意练习》读后感3
《刻意练习》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不少文章有推荐。之前在微信阅读上又看到了,就收藏起来了。直接春节的这段时间,趁着假期,就打算在手机上阅读,因为方便携带。
但是远远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以为在手机随时能查阅,阅读的时间会缩短不少,结果,刚好就是使用手机阅读,每次打开手机,就忍不住的去刷其他了。所以,算下来整整是一个月的时间了,才看完。
本书开头有点想要打破“一万个小时”定律的味道,但是越读到后面,越觉得作者是很认可这个定律的,但是作者把这个概念更加进一步的解释完整,让人们不再是迷迷糊糊的以为,只要我在某一个领域中付出了一万小时的努力,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一万个小时是基本条件,但是你如果只是重复的做,一万个小时,可能就是简单的一万个小时而已。那一万个小时付出成为专家的那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他们在一万个小时吉,做到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意味着你需要在每天的重复动作中去打破跟突破,每次设定好一个目标,做到了,继续把这个目标进行升级,加以重复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了以下的特点:
一: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我们假想的音乐学生如果确定了类似下面这样的练习目标,可能会比他漫无目的的练习要成功得多:“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订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成功了。
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如果你的任务目标是要记住100个连续的数字串,首先的任务是记住30个,然后顺利的记住了;接着进行35个,这次可能需要进行几次,你才能记住,但是完成了35个之后;难度继续增加,此时你可能已经很兴奋了,因为之前从来没有突破过35,继续给你增加难度()你还是会很乐意接受,来吧,继续;终于40个的数字,居然都记住了,虽然已经不能再继续增加难度了,因为没办法继续完成下去了。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三: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作者也在书中列举了众多的明星,伟人。之所以他们能够确定如此的成就,并不是天赋造就,而是脱离不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一万个小时是基础,但是要想突破,你就得加上“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读后感4
练习要有意识的练习,而不是无意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专注,很难走出局限性。要尝试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的先前进,获得更好的成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刻意练习》读后感:成功来源于有意识练习,赶紧来看一看吧。
概念一:有目的练习
有目的的反面是无目的练习,无目的的练习只是反复做某件事。举个例子许多家庭主妇做了一辈子饭菜还是普通厨师,而酒店的大厨同样做菜却能成为大厨,这就是有目的练习和无目的练习的区别。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四个特点:有明确目标、专注、包含反馈、走出舒适区。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有目的练习的四个特点。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的则练习者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做对了;目标需要具体,可量化,有操作性,有目的地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长期目标。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也就是说自己要知道在做什么,做得对不对,这种反馈可以来源于自己也可以来源于旁人。通过反馈练习者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而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做任何事情,不能差不多就行了,而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样在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就有可能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举个例子:练习跑步,如果每次在自己快要精疲力尽的时候,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如此反复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跑步速度或者距离就能得到提高。
概念二: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每个人思考事物时对应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是通过训练,刺激大脑和身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例如婴幼儿经过大量练习走路形成了走路的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演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每个学会走路的人在走路前不会去思考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脚迈出后怎样弯曲膝盖。走路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心理表征,在处理复杂事物时,专家的心理表征也会非常复杂,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预测未来;有助于解释信息;有助于组织信息;还有助于制订计划;更有助于高效学习。作者举了个例子,专家级医生能在处理疑难杂症时为什么比一般医生强,原因是专家通过复杂的心理表征把各种信息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新手和专家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是不同的,这种差别就是心理表征的不同,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建立某行业的专家级的心理表征,用专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概念三: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仅仅是有目的练习,它与有目的的练习有两个重要的区别,首先它运用在一个有一定标准可以参照的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的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足够优秀的导师。
我的实践运用
在了解了关于刻意练习的有关概念后,我觉得最重要是实践。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把刻意练习的'原则运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暑假在训练女儿游泳的过程中我就运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女儿非常喜欢游泳之前报了个暑假速成班基本学会了蛙泳,但是动作不太规范。进过与她沟通,她也非常原因让我帮助她提高游泳的速度,这也是刻意练习的重要一步学习者首先要有强烈的愿望要专注。具体方法是我查找了一些蛙泳技术动作的要点,也和女儿一起观看,总结出她现阶段需要改进的几个动作,如手指并拢划水,等退后脚掌夹水,这勉强算是找到了一位导师。在训练过程中我不断提醒她注意上述问题,这就是反馈。经过几次练习她的成绩显著提高,但是她说太累了要休息,我不断鼓励她乘热打铁把动作固定,形成自己的心理表征并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她的20米蛙泳成绩从45秒提高到33秒。
《刻意练习》
最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刻意练习第一步就是要找一个好教练,我自己的游泳水平还是太一般不足以提供充分的指导。不过我在和女儿沟通时,女儿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我就喜欢爸爸教我”,耐心的沟通一定能增加与孩子的关系,我还要不断努力更温和更耐心。把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
《刻意练习》读后感5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天才的真相!
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查理芒格
为什么有人打了一辈子高尔夫也没有成为高手,为什么业余棋手总是干不过专业棋手?为什么武术爱好者肯定打不过格斗士?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为什么上过很多课,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们一生下来就被教导要向那些天才学习,那么他们那些神秘的洪荒之力真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
过去30年心理学家系统的研究了各行各业,从新手到专家,甚至到世界级大师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手,医生,数学家,记忆者等。他们成为专家的原因是“刻意练习”。
1万个小时定律的谬误
通常认为开了20年车的老司机一定比只开5年车的新司机更擅长开车。然而研究表明,一旦一种动作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所以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理,他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学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刻意练习的方法论:
刻意练习的核心内容:核心算法×大量的重复动作
1、创建模型
刻意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我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通俗一点就是创造一种“套路”。
专业人士在基础训练时学的是什么?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他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那具体的套路有哪些呢?比如围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律师的案例,数学家的公式,科学家的定律。
大家都觉得写作是作家的一种创作行径,很难找出规律。但在一个专门研究桥段的神奇网站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比如类似追逐戏,就可归纳出57种不同的桥段。桥段的研究是剧本创造从随性变成专业。这样我们是否可以引出广告文案,有没有桥段商业模式,有没有桥段?
面对复杂情况,专家眨眼之间就能做出判断为什么?因为专家有自己的模式识别。比如我们常说的离婚的模式:概括来说就是是否鄙视对方,团队合作的模式:表现为发言是否平均。撒谎的模式,体现在瞳孔是否放大。我们如果能正确的总结这些方法论,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品控手册。
所以说刻意练习的.第1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发现和创建专业领域背后的模型。
2、刻意练习
专业人士在基础训练时练的又是什么呢?研究表明,棋手用来既定式和打棋谱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以对手对弈所发的时间是旗手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
音乐训练呢,也强调分块训练,把整首曲子分解成很多块,一块一块的,反复练习,一开始甚至不允许弹奏整个曲子。
3、及时反馈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高尔夫运动员,象棋运动员还需要教练呢?教练的第一作用是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反馈。。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错误的练习呢,危害极大。
练习的目的是将套路内化到大脑中错误的练习能危害极大。人脑是怎么掌握一个技能的呢?神经元呢,如果经常被一起激发,他们最终就会被连在一起,于是不同技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不同的网络结构,技能最终能长在大脑之中,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实现神经通路的。高手与普通人本质的区别是高手拥有长期正确训练所获得的特殊脑神经结构。
刻意练习要注意的其他事项
1.永远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2.学以致用才是有效的学习。
3.请教练或导师呢,很有帮助。
归纳终结
刻意练习并不复杂,总结其关键词目标明确,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也许这些词你都听过,也许你会将其归结为正确的废话,那就从这本书开始给自己或帮助孩子做刻意练习吧,效果自然可以证明它的价值。
《刻意练习》读后感6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任何一个领域皆不存在天才或者天生的才能,但凡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都源自于其孜孜不倦的练习。智商高的人只在一开始能够快速掌握练习的方法,长久来看成功与智商无直接关系。一般人只要能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且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也可以取得成功。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通过设定练习目标、付出专注和投入、及时根据反馈调整、适当让自己走出舒适区等途径,不断重复练习,来建立和完善某一领域或技能的心理表征。这里的心理表征其实就是该领域所需技能的集合在人类大脑中建立的生理结构,人们通过这一结构的作用,完成相应的技能。心理表征是一个开放的集合,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不断完善,一个人在大脑中所建立的心理表征越强大,其对应的技能也越优异。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学习某项技能的'通用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最近赢得与围棋世界头号选手柯洁之间的“人机大战”的AlphaGo2.0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在程序语言中,人类通过练习所建立的心理表征就相当于一个多维函数,通过不断的对弈练习来调整其参数值,使其无限接近完美。人类语言中,听上去高大上的某项技能,在机器人那里其实就是一个函数。机器人可以不吃不喝,不睡觉,不谈恋爱,不休息,零件坏了可以修,甚至可以换,然后不知疲倦、始终高效地用一切时间去刻意练习,提高自己的参数准确性,在理论上其技能可以无限接近完美。而人类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这些,即使穷其一生,孜孜不倦地练习,恐怕也难以达到机器人的水平。
一旦机器人的某一项技能的函数已经接近完美,就可以将其进行无限复制。试想有一天,关于人类技能的所有函数都已被开发出来,而所有这些函数被集成到一个机器人身上,从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人。这个人具有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技能,并且每一项技能水平都已达到人类的巅峰。这种人能够摆脱固有人类基因的控制,通过复制心理表征集合的方式,进行无性繁衍,从而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新霸主。
现有的一些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曾几何时,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今安在兮。人类的进化也历经了猿人类、原始人、智人,到如今的现代人,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在地球上出现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取代相应的旧事物,那么为什么这种新产生的事物就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人呢?
《刻意练习》读后感7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天才,那就好好用这本书里的原则。
莫扎特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完美音高,那是因为他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专制的去培养他。
帕格尼尼之所以能够拉从四根弦到一根弦的曲子,是因为他之前追求一位女士的时候,曾经尝试着做了一首曲子,去掉了中间的两根弦,等他拉完了这首曲子,接着开始挑战用一根弦来拉。
所有的天才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都有着不可企及的高度,但事实上唯一的秘密在于刻意练习,在于你自己有一套系统性地方法在不断地突破你的边界。
全世界最难开的出租车就是伦敦的出租车,它跟北京的街道完全不一样,GPS都不一定能够搞定。
我们的大脑是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改变,所以如果你愿意训练自己,愿意挑战,你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去突破前人地成绩。
什么才是真正地刻意练习?
1、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好是有衡量的目标。
2、专注。
3、努力的挑战走出舒适区,每一次的练习都要跟上次有点不一样,每次练习都要有反馈。
训练地目的就是把我们训练成对这件事情有下意识反应的,具备着完善地心理表征地这么一个人。
练习就是要去建立各种各样地熟练化的下意识反应的心理表征。所以如果你能够训练自己成为某些方面的这种高手的话,你就具备了跟别人完全不同的心理表征。
没有刻意练习是不可能成为专业人士的。18岁之前练习小提琴的时间,优秀的人是3420个小时,优异的人平均是5301个小时,而杰出的人平均是7401个小时。所以优秀优异和杰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时间。
三个刻意练习的误区:
不是所有的行业做到一万个小时都行的,所以不能随便承诺。
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要1万个小时,有的`甚至几百个小时就可以做到。
有时候练到了也没有用。
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件事?
1、工作中要学会使用刻意练习
把每一次工作都视作是一次训练,每次都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突破三种错误的思想。
三种错误思想:基因限制,足够长的时间,只需要足够努力。
刻意练习三部曲:
专注,练习有时候是枯燥的,而如果这个枯燥的过程我们能够坚持,我们才能够真的跟一般人不一样。而如果你把这件事当娱乐,放松心情,那么你不会成为这里边特别厉害的人。
反馈,这块哪做的好,这块哪做的不好,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个阶段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差距在哪。
解决它,不断地修正,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舒适区。
2、生活当中也一样可以进行刻意练习:
1、首先,找一位很棒的,口碑很好的导师,让他来指导你,每周只拿出固定的时间就好了。
2、保持动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普适的意志力这回事,一个人在一个方面有意志力,完全显示不出在另一个方面更有意志力。所以根本没有意志力这回事。真正的所谓意志力的表现来自于我们的动机,我们有着充分的内在的外在的动机使我们不断地去保持它,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在生活中能够突破这些停滞的阶段,你一定要学会保持动机。
3、保持动机最有效的方法:
A、养成一种习惯,比如作家的习惯是每天要坚持写,所以给自己每天一个小时或者每周一个小时来养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B、找到外部的支持,因为外部的支持可以带给你很强的动力让你去不断地进步。
4、任何一个人从开始训练到最后成为高手都要经过四个阶段:
1、产生兴趣。
2、变得认真,开始有节奏有规律化的进行。
3、全力投入。
4、开拓创新。
所以,不要给自己设定疆界,不要认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你完全可以拥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未来。当我们把刻意练习的方法引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得更加得专业,更加得厉害。
智商和天才之间没有必然的练习,我们认为的那些杰出的人是因为有天赋,而那些”天才“其实是来自于正确的刻意练习。
所以任何年龄阶段,都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现在这个阶段,只要你拿出时间来不断地训练,你就能够发生质的改变。
《刻意练习》读后感8
人的一生总有一个目标,有的人对这个目标在刻意练习,而有的人却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刻意练习这个词。
美国一个著名的作家说过,一个人只要做一件是做一个小时做1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在这个行业的高手,我比较赞同这句话也比较反对这句话,因为一个混日子的人每天都在做这行工作,但是每天却没有刻意练习,他真的能成为高手吗?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大学的教授找来一个人说。我每周给你上一节课只要你配合我完成一个工作,我就可以给你100块钱。那个人十分服从。第一个星期。教授说了一串数字,那个人只记住了前七个数字,第二周教练又随机说了一串数字,那个人记住了前八个。就这样每天每周不停的练习,不停的刻意练习那个人最后再一次舞台的表演上,在主持人说的100个数字中成功记下了前72个字。但是也有人在不停地反超他。在一个日本的一个人,他记下了前400多位数字,在英国的'一个人他也记下了前500多位数字。而这两个人不就是把第一个人当成他们的目标而刻意练习嘛,所以我们刻意练习还要有一个目标。
很多人都说我要减肥,我要减肥,可是他们却没有瘦下来,因为他们家里总是少了一杆秤。那个称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体重的测量,而且还是对自己的反馈。因为那一个秤可以反馈出你这一个星期或者是一天的行为举止。让你得以思考我为什么会增重为什么会减轻。而那些没有成功减肥的人,我相信你们家里肯定少了一杆秤。所以我们刻意练习也要给自己一个反馈。
刻意练习不是光嘴上说说罢了,还要付在实际行动中。只要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相信你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高手。
《刻意练习》读后感9
近期,读了樊登老师讲得《刻意练习》一书,这本书给我的感悟好深刻,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以下几点。
1每个技能都是可以用刻意练习所达到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将这种训练地意识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让我们的工作得到一步步的完善。
2刻意训练的步骤:引起兴趣——发掘动机——持之以恒地训练——设定反馈机制——不断追求进步。
3关于反馈机制设定,我觉得我们不仅仅可以做可观的实物做反馈,还可以用写作的形式进行输出,特别是写进步本这个事,我觉得也是很不错的方式,这会给每天的自己带来很多的直面的反馈。有些我们在脑袋里无法理清的思路,通过写作复盘的'形式便可以得到解答,这是近期我写作的感悟,也与大家分享!
4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很多都知识技能的培训课程在我们眼前晃动,但若我们想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那在做抉择时一定要思量清楚,了解自己本身的时间可调动性也很重要。不要盲目地觉得这个好那个好,先确保自己的核心目标要完成再思量其他的,否则,便很容易陷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处境。
5刻意练习要达到的标准:要形成一种自动反射的程度。我觉得最好的就是把它当作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把标准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最后说说我对樊登老师讲课的感受:感觉很舒服,它跟得到的讲书最不一样的就是,得到的更多是一种理论性的陈述,而听樊登老师讲课则感觉像在听故事一样,樊老师会加入很多的个人见解和个人亲身经历或听到的一些故事,这个我是比较喜欢的。唯一不足的是,就没有整本书思维导图的图片,作为读者的我就怕自己将知识点遗漏,老师大概也是希望我们自己去总结吧!
《刻意练习》读后感10
在樊登读书听完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书中用大量的实例说明,杰出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通过刻意练习实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羡慕别人的才能,认为自己做不到是没有天分;也有一些人表面上看似非常的刻苦,但最后还是失败,最终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天分。而今天《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告诉你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实现。
想起以前看过的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当时惊叹怎么有那么厉害的人,可以完成我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想来,那些人也无一例外的都是经过了刻意练习。
记得有一期,一位监狱的警察,可以只根据一晃而过的模糊人影,而从人群里找出这个人。当时主持人问他,怎么练习的本领。他当时说,自己平时非常注意观察监狱里的那些犯人身体特征,时间久了,从背景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容貌特征。他是一位非常用心观察总结的人,经过反复的练习,所以完成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
想想我自己,我认为写作是自己的短板,一直害怕写作,也因此不敢动笔。可是我给自己下结论之前,付出过哪些努力呢?回答肯定是没有。我感觉写作没有素材,那是因为平时积累的少;我感觉没思路,那是我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去理清思路;我感觉文笔不好,那谁又是天生文笔就好的呢?总而言之,我没有刻意练习过写作!这次的训练营正是给了我刻意练习的机会,通过每天不间断地练习,加上老师的指导,我相信,经过这一个月,我会有一个提升。
加油!让我们一起刻意练习,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吧!
《刻意练习》读后感11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成为专家、学霸的秘诀,结合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他回答了时间规划下人与人获得成就的差距本质;同样在校学习,学霸安排时间的背后驱动所在。
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专家,很多人认为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于是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万小时理论”,即凡事若花费一万个小时,便能成为大师。可实际上,大量时间的花费并不注定取得成就,保安人员站岗近万小时,却未必站出一身标准的军姿;教书老师一辈子也未见得桃李满天下;死磕书本的学生,更无法确保斩获榜首。可见时间的安排,不是以多为好。时间的堆砌,更不是成为大师的关键。学校中的佼佼者或许不会最为努力用功,而用功努力也不保证飞黄腾达。所以成为大师是依靠天赋吗?众所周知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小时候便被称作具有完美音高的音乐神童,他四岁开始作曲,六岁便拉开了欧洲巡演的序幕,世人评价他为具有完美音高的音乐神童,难道他真的依靠天赋吗?但实际上这也是后天培养的结果,20xx年,东京的一项实验,揭示了完美音高的真正特性。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最终这些孩子经过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都培养出了完美音高。这也就证明了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也证明了完美音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或许世上真有天才,但对于大师和专家而言,天赋的比重实际不大,更多的大师是由普通人自我磨练而成的。
专注。刻意练习一个项目以获得成功的前提是专注,如果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论多少个小时都不会有成效。专注应发自于内心,可以通过外在对成功的渴望,对过程的享受以及对完美的执著来达到这一点。结合我们学生来说,专注便在于认真学习,看书的时候便全身心投入看书,不要想着下一顿饭吃什么,同桌在干什么等闲杂小事。专注于一件事,便有可能只用几百个小时便获得成就,他是一种高效生活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时间内最高速地成长。
榜样。成为一位大师,首先要模仿他。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除原始人类的从无到有以外,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多少传承了前一代君王的风俗,可以说是在模仿复制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来建立新王朝。人类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更多的是学习先人的智慧,在重复前人脚步的基础上创新。可见,寻找到一位大师并研究他的手法和技巧,再自我尝试去实践,是成为大师的必要过程。大师作为初学者的榜样,不一定定性为一个人。榜样存在的本质在于监督我们的成长,我们将他与自己形成对比,便能明白成长过程的问题所在,起到指导的的效果。曾经有一位马戏团的小丑,为了练习吸引游人听他讲笑话的本领,于是在街上向每一位路过的陌生人讲笑话,起初几乎招揽不到游人聆听,此时小丑便用表盘记录每次交谈的时间,以时间的多少反馈他演说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丑在不断反馈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丑。这件事里,小丑的榜样便是他的表盘,以时间长短作为回馈的信息。所以成为大师的过程中,你我都需要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当下练习当下检验,进步会更迅速。
或许,学校中的大师是学霸,榜样是老师和课本,而专注于内容便是学习,心存感激,唤醒兴趣,在学习之路上刻意练习,一定能尝到规划好高中三年的乐趣。
《刻意练习》读后感12
《刻意练习》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经典书籍,不仅可以帮我们快速理清很多关于学习中的模糊概念,它和传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快速简洁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人有非常大的帮助。刻意练习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作者艾利克森,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也是“刻意练习”方法的发现者。他专注于研究多个领域,如: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巨大成就的,以及“刻意练习”是否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刻意练习的根本是要树立一个超级心态来思考问题。
刻意练习的两个准则是你工作的行业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非常专业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率的工作方法,且有一个能够给你安排训练方法和及时反馈建议的优秀导师。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它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四个原则:
1.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这个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3.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的原因
4.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学习此方法时必须隔离舒服区,走到学习区,在学习区域里练习,等你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以后,再向外拓展把更多的舒服变成学习区,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这些方法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目标,需要建立有效心理表征的目标,而这个有效的心理表征就是事物背后的模型方法论或者说套路,是正确的练习方法。此外,重复练习的过程中必须专注投入,同时有导师给予反馈,并随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刻意练习》读后感13
1、这是一本工具书,西方的学者床来国内的书普遍比较严谨,本书有大量的例子和证据表明刻意练习以及所产生心理表征的优越性。
2、10000小时理论只是一个简单的参考指标,属于世界观范畴,本书是方法论,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化。
3、所谓的天才,并不是单靠天赋,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刻意练习。大量数据表明,学习一项技能,智商只会在学习的前期发挥优势,而中期和后续的更多需要努力特别是刻意练习。而因为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许多人在前期就选择了放弃,这很可惜。
4、不要觉得自己年龄太大学样东西太迟,只要选对方法并加以可以练习你都能想学会你想学会技能,比如钢琴,吉他。
5、作者可以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用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
6、如何让自己能够培养长时记忆: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并且纠正自己的错误。
7、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的利用的那一能力而已。
8、反馈对练习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9、学习,一定要让自己走出舒适区。
10、遇到瓶颈的时候,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11、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物质是叫做毅力,所谓的毅力更多来自于内部或者外部的动机去激励。比如说阿米尔汗为什么不是先演瘦子再演胖子而是先胖后瘦。
12、人的大脑具有适应能力,并且会随着技能的提高而改变大脑的物理构造。
13、有许多证据证明,学习音乐能改变大脑的构造。
14、大师比新手强在哪里?强在有意义的记忆更加高效。
15、刻意练习的目标是什么?创建心理表征,拿游泳来说,就是你不需要用大脑去控制,身体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动作。
16、数据表明越杰出的人,练习的时间越长。
17、知识和技能的差别,在场景中练习。
18、可以练习,找好一位导师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导师该怎么办呢?富兰克林练习自己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有一点像是看美剧学英语,不是去看他的剧情,而是逐字逐句地反复扣细节。
20、最后本书让我重拾信心,让我觉得只要足够努力,刻意练习,找准方法,自己也可以不再平庸。
《刻意练习》读后感14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是刻意练习,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刻意练习。为了提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的表现或水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将才能发挥出来?而这种能力与才华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和练习得到的。这本书还颠覆了我以前一直秉承的观点——以为光靠毅力和刻苦的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某些技能,从而达到卓越的水平。很多时候,并不是只要你努力坚持朝前,就可以达到卓越。言归正传,让我们来谈谈这本书。
1、有关作者:
“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
2、什么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与有目的的练习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写道,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有目的的练习是刻意练习的第一步。那么有目的的练习特点有哪些呢?
想一想自己学习某一项新技能时所用的方法和步骤。首先面对一项新技能我们完全很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达到了熟悉的程度,然后再练习,有时弱点会出现,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提高自己,干脆放任不管,以为自己只要一直练习下去,就可以逐渐进步。然而很多情况是,干了五年甚至是十年的老师傅却还不如一个新手,或者可能是这样的,干了20年的师傅或许比干了5年的师傅会差那么一点点,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升自己的水平,能力会慢慢退化的。
只是反复的去做一件事,指望能力通过这种反复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这是“天真的练习”,相比较,有目的的练习则与之区别开来。我们可以看到,有目的的练习,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具有定义明确的特点目标,譬如说你想提高自己的跑步技能,那么你可以每次练习都跟自己定义明确的目标,一小时跑多少公里或者每分钟跑多少米,想想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
二是专注,练习专注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任何训练都需要全身心投入。
三是包含反馈,也就是说练习完成后要可以评估自己的练习过程,哪些地方是不对的,哪些需要改进,怎么改进,这很关键。
四是需要走出舒适区,每次的提升意味着去做自己不会做或者不擅长的事,每次练习都是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按照上面的四点来练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作者讲到并非是这样的,刻苦努力是一方面,而关注练习的看不见的另一面也同样重要。这点就是作者讲到的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表征——它是一种与我们的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我认为,作者提到的这个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卓越人士的特定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他们在学习一个技能时会将其与自己所学的另外很多概念相联系,并且使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来练习。例如作者亲自进行了一项记忆力实验,普通的人一般可以记住7/8个数字,但是通过他交给被测试者的刻意练习方法,这些被测试者都可以突破自己,能够记得八十个左右的数字。
3、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一直是带着这个疑问的。读到后面几章,我找到了答案。刻意练习是一门技能,学会这门技能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作者给的建议如下:
首先要试着去找一个好导师。因为这样可以加快自己的进步,尤其是对于新手更需要如此。有了好的导师,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以最好的方法达到最大程度的进步,并且可以随时得到导师的反馈,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尤其是那些自己不易察觉的小的错误,导师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练习几年都得不到提高。
找好导师后,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地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接着就是模仿练习,纠错,调整,再练习,纠错,调整……如此往复,这样进步指日可待!
譬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将每次接收到的任务或者项目当做一次刻意练习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让其他同事给予自己的表现反馈,思考自己的表现再调整自己的行动,逐渐精进自己的业务。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一位好导师呢?作者给了两点意见,一是这位导师在该领域应该有一定的成就,虽然并不是总是最出色的,其次我们可以征询他人的意见。
另外,在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要警惕以下思想:一是自我设限,譬如说“我不能”、“我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等等。二是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只需要努力就可以提高技能;如果足够刻苦,你就会更加优秀。这些都是错误的,因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这只在在重复昨天的老路子。如果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
寻找一位优秀的导师有时花费昂贵且不易,那么假如找不到导师怎么办?牢记以下三个F,将会对你有帮助,这三个F是以字母F为开头的三个单词,即:专注、反馈以及纠正。譬如富兰克林学习写作时,就是找到他想模仿的范文,然后自己写完后与原文对比,自己再思考自己的作品和范文有什么差别,这样就形成了反馈,然后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或者用词等等,长此以往积累下来,最终练成了作家。
4、在练习过程中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保持持续性呢?
保持动机是每位致力于持续行动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例如,新年制定的计划开始执行没多久就停下来了,想要的读的书一直拖延没读,想要减肥但是去了几天健身房,却因为种种借口停止了等等。那么那些优秀的运动员、小提琴家和象棋大师们,他们是怎么样做到日复一日地保持刻苦练习的呢?
是意志力的问题?作者说根本就不是意志力的.问题,首先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二是人们以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可以获得卓越的成就一定是自己有着难以想象的意志力,素不知你仅仅是在他达到出色之后你赋予他的一个优点。我不能坚持下去,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这种思维完全有害无益的。
而保持动机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继续前进的理由和停下脚步的理由。你不再做自己当初想做的事情,是因为停下脚步的理由最终战胜了急需前进的理由。因此,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在这方面付出行动,从而让自己持续行动。
5、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最有效的一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并且将练习时间最好限制在1小时左右,这样做容易保持专注。将自己的练习时间固定下来,这样慢慢会形成习惯,而且不会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为了将其他事情的干扰尽可能减少到最少,你要格外注意那些影响自己练习的事情等等。
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练习完全是内化的,因为自己很喜欢,内心有这种渴望。二是出于完全实用的外在目的。譬如,为了赢得职场中的进步,自己意识到要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三是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这是信念的作用。最后一种是最外部动机中最强烈的一种方式就是社会动机,譬如说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崇拜,一种营造和保持社会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入一个鼓励你、支持你努力地社会团体。他们支持并信任你,你会发现自己在练习方面会更有动力,而且身边多了这些和你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你会发现进步也会快,他们会给予你反馈。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在追求各种学识的时候就组成了一个共同进步的俱乐部,他把它命名为“小团体”,在他21岁的时候就招募了11位对学术最感兴趣的人们。俱乐部的成员每周五晚上聚在一起,相互鼓励其他成员不同的学识追求。每次聚会要求每位成员至少提出一个有趣的交谈主题,涉及道德、政治或者科学。而且小团体还制定了严格的规则,譬如禁止任何人与其他成员发生冲突或过于激烈地表达意见。每位成员每隔一个季度必须写一篇文章等等。可以说,富兰克林的小团体给了他强烈的动机去追求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6、结语
总之,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希望通过这本书你也可以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完善和改进自己。
这篇读书笔记可算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结和回顾,希望对你有帮助。
《刻意练习》读后感15
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有一个十分特别的东西,它可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什么《7天精通》等等,也正是表明了很多人浮躁和焦虑的状态。
很可惜,这样特别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伏尔泰
常识并不常见。
有句话叫做”,有些人常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得浑浑噩噩。
解读我之前自己的想法,我那时候经常用这句话。认真想想,那时候是想表达”。
没改变是很正常的。
因为,理论跟实践之间相隔不止十万八千里。
如果人人随随便便看几篇文章,然后一夜醒来都成为设计大师了,这样的世界难道不可怕吗?
常识并不常见。
我们熟知这些所谓的”,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从来都没有长时间的实践过这些”。而是期待能有某种神秘的秘诀,让我们跨过这些努力的阶段。
最杰出的`人,往往是那些练习时间最长的人。
仔细想想,除了工作那种自动完成之外,我们给自己每天留有多少时间去刻意练习,真正提高自己?
如果每天能抽出365个小时,要想达到所谓的”(被证实是错误的),也需要Peter Drucker,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头脑还保持清醒的时候,虽然不能出门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了,但是他邀请想要咨询他问题的人来他家里。
这些人包括国家总统、总理、CEO,来与他共共度周末。
在每次周五开聚会开始的时候,他都会对在场的人说这样一段话:
希望大家在下周的聚会上也有着一些改变。
【《刻意练习》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精选06-29
个人读后感06-28
关于读后感06-25
风筝读后感07-01
生命的读后感06-22
白杨读后感 07-28
简爱读后感08-05
《简爱》读后感06-23
《目送》读后感(精选)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