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典名言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名言都很熟悉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究竟什么样的名言才是优秀经典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子经典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经典名言1
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7、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1、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32、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33、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8、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39、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4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1、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42、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4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5、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46、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4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4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5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6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6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64、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道德经》第五章
6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道德经》第七章
6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经》第二章
6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9、希言自然。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7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正臣。(8月30日名言) -- 《道德经》第十八章
7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道德经》第九章
7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道德经》第十九章
7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79、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8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81、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8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83、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5、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8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87、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88、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9、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90、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91、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9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93、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9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9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9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9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10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0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2、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10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0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0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0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0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109、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10、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1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11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1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1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11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1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17、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18、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11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20、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21、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122、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25、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2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2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28、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30、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31、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3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经典名言2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0、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治人事天,莫若啬。
1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2、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2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7、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2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经典名言3
1、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3、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4、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5、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读书使人快乐,使人高尚,使人优雅。
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8、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9、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老子
1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治人时需以德为先,以法为辅,老子的这个名言很有道理。
12、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的这条名言为我们提供了找到自己内在力量的重要提示。
1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14、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5、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7、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18、歌是完整的,废是直的,萧条是满的,开是新的,少是多,多是迷茫。
1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0、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应以谦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修正并完善自己。
22、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23、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人生是不可逆转的,世间万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不能一味的固执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2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2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缺乏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缺乏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8、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2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0、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3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2、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3、师之所居,荆棘生之。
34、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5、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36、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3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8、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39、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40、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4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42、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3、世界上最大胆的行动,往往来自内心最深处的柔和与平静。
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45、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4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47、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4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49、正常、维系家庭的正确秩序。
50、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
51、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2、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5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4、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56、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7、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58、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59、自古至今,未有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6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61、为了保有内心的宁静,我们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并接纳一切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62、书如海,平静中积淀,澎湃中升华,品读中成长。
63、慈善行为不应仅仅出于虚假的外在表现,而是真心流露的行为。
6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5、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6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老子的名言。
老子经典名言4
1、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2、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0、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1、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17、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9、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者,以其善下。
20、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经典名言5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赏析:众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会显露出来了;众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善的时候,恶就会由此而产生。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9、赏析: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不用空洞的言辞教化而使民自化,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它滋养了万物并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
10、分别美丑的心太过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
1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12、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1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5、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9、处世应当心中明白而外表浑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则是悉数接纳,使贤而骄者谦之,愚而卑者明之,各获其利。就像阳光之化育万物,既照园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两者皆欣欣向荣,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2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1、美丑并无一定的标准,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美丑太过挑剔,则世上没有几件事是我们能够接受。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恶美丑原是相对的,如果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相同地,贤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贤不肖,倘若只接受贤者,而摒弃愚者,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了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贤者?尚贤弃愚,难怪要与大多数人不亲了。
老子经典名言6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4、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0、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8、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0、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1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6、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8、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9、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2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5、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4、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35、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6、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7、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3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4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经典名言7
1、了解别人的人是智者,了解自己的人是智者。胜利者是强大的,胜利者也是强大的。知足的人富有,强壮的人雄心勃勃,满足的人长寿,死去的人长寿。
2、谁做了,谁就输了;谁做了,谁就输了。没有失败,就没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3、走过去的路,走到今天的皇家。知古者始,谓道期。
4、以后的'身体和身体先,外面的身体和身体。有了它的无私,它就能变成它的私有。
5、旧物以旧换新,或以旧换新。
6、在年轻时生长的树;九层楼高的平台拔地而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善不辩,善辩无益;知道的就不知道,知道的就不知道。
8、好人如水,君子如玉。长夜漫漫,寂寞成战。
9、上士听到了路,走了过去。
10、好买深,君子胜德,像个傻子。
11、失去了道德之后,失去了美德之后,失去了仁爱之后,失去了公义之后,失去了公义之后。
12、路是自然的,不必是安静的。行无所求,就得放荡;喝无奢华,就得清洁;躺卧无欲,就得安静。
13、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病了。治愈一种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生病,而治愈一种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生病,而治愈一种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生病。
14、以德报怨,皆有恶;好的未必都是好的。
15、圣人不储蓄,因为他认为他拥有的越多,他与他人的联系就越多。
16、道能道,非同凡响;名,姓。
17、世界以美、美、恶著称;众所周知,善是善,但不是善。
18、所以,江海可以是百谷之王,有了它的好,它也可以是百谷之王。
老子经典名言8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9、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0、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1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1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7、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8、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1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0、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1、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4、上善若水,君子如玉。长夜未央,寂寞成殇。
25、美之为美,皆恶已;善之为善,皆不善已。
26、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2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0、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3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34、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3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3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37、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4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4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6、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4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5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5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5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5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5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5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59、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6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6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6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6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6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7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7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7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7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6、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77、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7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7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8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84、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85、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8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87、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8、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8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9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91、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9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93、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94、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
9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9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9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9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9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0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0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0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07、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0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0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1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1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1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1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1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1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1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19、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12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12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12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24、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12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27、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2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3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3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3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3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36、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137、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3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40、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14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4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45、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46、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4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4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9、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5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5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152、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5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54、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者,以其善下。
155、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15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57、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58、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5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6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6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6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64、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6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16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16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6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6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7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7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7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7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7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7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7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7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8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8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8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8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8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8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8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8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88、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189、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9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1、治大国若烹小鲜。
19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9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9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9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9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9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9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9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0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1、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03、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0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0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0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08、治人事天,莫若啬。
20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1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1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1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1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1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17、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21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19、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2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2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22、治大国,若烹小鲜。
22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24、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2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2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2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2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29、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23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23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32、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3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23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23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3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3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3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3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4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4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4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4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4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4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4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48、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4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5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51、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25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3、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5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55、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25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5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5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6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6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6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6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6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6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6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6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6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70、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7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7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7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7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7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7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77、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7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7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8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8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8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8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8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8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8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8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88、治人事天,莫若啬。
289、治大国,若烹小鲜。
29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291、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9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9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9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9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9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9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98、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9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0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0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0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0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0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0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0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0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0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0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1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1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1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1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1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7、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1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2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21、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2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23、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24、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2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32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2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2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3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3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3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3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3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35、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3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39、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4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4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4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4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4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4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4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4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48、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4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5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51、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35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5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5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5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5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57、治大国,若烹小鲜。
35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5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6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6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6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63、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6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6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6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6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6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70、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7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37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37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7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7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7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7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7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79、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8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38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38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8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8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8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8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38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88、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389、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39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9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92、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9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39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9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9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39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9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39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40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40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40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40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0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0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0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0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0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409、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4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11、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41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41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1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1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4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2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2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2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2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2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2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2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30、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3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3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3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经典名言9
1、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引真人之游也。
2、夫哀乐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过也
3、语出《老子·第四十五章》。刚正的人看起来就像是会拐弯的,灵巧的.人们看起来却显得有些笨拙,语言犀利的人看似是木讷。
4、“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5、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
6、夫人拘于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于累。
7、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8、语出《老子·第三十八章》。要处于敦厚,而不居处于浅薄。要处于朴实,而不会居处于虚华。
9、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10、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其意为懂得满足的人常常快乐,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遭受耻辱。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而停止,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遭受耻辱。
11、圣人之心,明如止水,物来则见,物去则静,曾何滞于吾心哉?澄鉴不挠,是谓守清。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善若水等等。
13、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14、善于借用他人之刀
15、好事在左边,坏事在右边。将军在左边,将军在右边,葬礼是必经之路。凶手们悲伤地哭泣着,用葬礼的仪式来克制自己。
16、天地都不仁,对万物都像狗一样卑微;圣人对他的子民不仁慈。天地间,其然共悦?空而百折不挠,动而不止。与其说得太多,不如保持中立。
17、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8、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19、不居功者成大功
20、坚持纯真的本性
老子经典名言10
1、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所以他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2、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应以谦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修正并完善自己。
6、智者常谋虑,愚者常义愤,真正的智慧来自于沉思和冷静。
7、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世界以美国之美而闻名,邪恶已然存在。众所周知,善是善,但不是善。无论相生、相难还是相易,相长还是相短,相高还是相低,相声与相声,相前与相后,不变也。
1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1、“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12、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1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道德经》
14、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经典名言11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
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8、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9、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4、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1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16、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0、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1、治人事天,莫若啬。
2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5、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6、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3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3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4、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5、治大国,若烹小鲜。
36、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38、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3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41、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道德经》
4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4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4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8、去去去中知,行行行里觉————《道德经》
4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1、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5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道德经》
5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5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5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5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9、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经》
6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6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5、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
6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7、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6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70、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73、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7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7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79、上善若水。
8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82、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8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
8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86、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8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88、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8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2、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9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94、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9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9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97、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9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9、为无为,则无不治。
10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0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10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03、大道至简——老子《道德经》
10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0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07、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10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1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1、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1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11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117、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道德经》
11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19、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0、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2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2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2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2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2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2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27、上善若水。
12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29、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130、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3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3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本有生灭,这是周行不始的规律)(而修道之法在虚静,虚心止静可以观万物象)
13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36、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3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38、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3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4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41、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14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
143、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4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
14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经典名言12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 治大国,若烹小鲜。
6.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7.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0.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5.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6.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7.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8.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9.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1.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22.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3.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4.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5. 谷神不死,谓玄牝。玄牝之门,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6.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7.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8.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9.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3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3.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4.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35.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3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7.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8.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9. 治人事天,莫若啬。
40.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1.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5.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47.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8.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49.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0.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1.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3.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4.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经典名言1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强行者有志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天下大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祸兮福气倚,福兮祸所伏
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当我在空中建起楼阁,我就不再有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下言之,欲先民,必身后之。是以上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而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经典名言14
1、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8、参禅修道的缘起:今日逍遥——活在当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才是智者
9、玄之又玄的循环:是你非你——无数个你,曾站在同一条长河边看落日
1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3、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7、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8、六字真言的解释2.天地万物的根基3.不生不灭的智慧4.玄之又玄的循环5.参禅修道的缘起
29、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3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1、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4、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3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3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0、老子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1、六字真言的`解释:求空守静——修身修心,关键在于一个“静”字
42、天地万物的根基:虚空无限——人和万物,都有长生的先天根基
4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4、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
4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经典名言15
1、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 《道德经》
2、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老子 《道德经》
3、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 《道德经》
4、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老子
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 《道德经》
6、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老子
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 《道德经》
8、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
9、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 《老子六十三章》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老子 《道德经》
1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 《道德经》
12、清净则天下正 ——老子
13、大道至简 ——老子 《道德经》
14、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老子 《道德经》
15、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老子》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 《道德经》
1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18、天长地久 ——老子
19、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老子
2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2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 《老子》
2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老子
2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24、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老子
2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2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 《道德经》
2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
28、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老子 《老子第八章》
2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 《道德经》
3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3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 《道德经》
3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 《道德经》
3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道德经》
3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3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 《道德经》
3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 《道德经》
37、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老子 《老子》
38、“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老子
3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40、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老聃
4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
4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 《道德经》
4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 《道德经》
44、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 《老子》
45、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 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老子第五十八章》
4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 ——老子 《道德经》
4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4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解读: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 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 ——老子
49、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 《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50、出生入死。 ——老子 《道德经》
【老子经典名言】相关文章:
老子经典名言12-13
老子的经典名言11-05
老子的经典名言06-16
老子名言名句06-07
关于老子的名言02-20
老子名言名句 10-10
关于老子名言02-08
老子名言警句01-17
老子的名言(15篇)10-07